SHARE
    房屋

    「組裝合成」建築法 助加快房屋供應

    2022-04-01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2年4月1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政策倡議高級經理 王雲豪

    「組裝合成」建築法 助加快房屋供應

    [閱讀相關研究報告]

    第5波疫情突襲香港,身患重症及需要隔離人士急增,醫院面臨崩潰,第一所青衣方艙醫院卻在7日內完成,提供3,900個床位,讓隔離人士入住,分流身患重症患者,稍為紓緩醫院床位壓力。

    上帝在7日創造天地,青衣方艙醫院也在7日內完成,是因為政府採用了「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MiC),單位組件在廠房大量生產後,直接在地盤裝嵌,大幅省卻興建過程。在極短時間內能生產出3,900個床位,證明「組裝合成」建築法有大幅縮短建築時間的好處,在此探討一下可以如何幫助加快房屋供應。

    有建築師朋友指,「組裝合成」建築法的製成品並不夠「豪」,未夠細緻及美觀,影響售價,故此在興建私人樓宇並不普遍;其實「組裝合成」建築法的建築物,在設計上可以有不同檔次,只是過渡性房屋屬低成本的產品,令人錯覺只能生產低質素的建築物。

    事實上,「組裝合成」建築法可以生產高質素的建築物,例如位於科學園的「創新斗室」(InnoCell),是以此方法建成的智能生活及協作空間,內裏設施完備,媲美酒店級數,以吸引本地及海外創科人才入住,而施工期只需要18個月,比傳統做法快了14個月,成本亦節省了百分之7。

    現時業界尤其是公營房屋,已愈來愈普遍使用「預製組件」興建房屋,「組裝合成」建築法則進一步把「預製組件」組裝工序,完成至飾面、內部裝條、配件裝置等細緻程度,令組件從內地廠房運送到工地上,便可直接裝嵌,與砌積木無異,大大縮短興建時間、提升建築質素、減少工傷意外。

    提升面積豁免 鼓勵業界採用

    當然,全面推行「組裝合成」建築法,最現實是考慮成本問題,例如由於每個組件是以逐個單位組裝,變相單位與單位之間有兩塊牆壁,減少了實用面積,故縱使政府在2019年准許使用「組裝合成」技術的私人項目,可獲准額外加建6%的總樓面面積,一來一回亦未必能抵銷失去的實用面積。有見及此,剛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進一步把相關樓面面積豁免提升至10%,希望可以進一步鼓勵業界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

    同時,推行「組裝合成」建築法亦要解決不少技術性問題,由設計申請、廠房生產、質素監督、運輸流程、工地限制等,均涉及創新的法例、技術及經驗。在設計方面,由於設計生產圖則要由有關政府部門預先批核,一些大量相同設計的建築組件,如方艙醫院、過渡性房屋及公營房屋等,由於設計變化不大,尚可以符合現今法例及操作要求;但若設計上稍有變動,目前的法例及操作則跟不上多變靈活的設計,限制了有關技術的應用。

    對此,業界近年已慢慢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透過3D建築模擬軟件,管理發展項目的建築設計、施工及整個項目的生命周期,更容易溝通管理,相信會有助解決部分問題。

    「建築信息模擬」系統 增效率

    事實上,BIM有不少好處,但由於業界並沒有統一的系統,而且開發成本高昂、缺乏培訓,政府部門亦未準備好全面以BIM處理圖則審批,建議政府進一步積極與業界制定一套統一的系統規格標準,提供適切培訓予業界人士及學生,全面提升業界的操作效率。

    至於生產方面,現時「組裝合成」建築法的組件,主要由內地廠房生產,發展商要安排專業人士,在兩地監督生產設計及裝嵌,需要額外人手及時間,增加額外成本,又欠缺彈性,亦變相把本地生產力的GDP轉移內地。

    建「預製件」工廠 推動產業轉型

    若未來更多建築項目採用「組裝合成」技術,會需要大量專業及勞動人才,而業界亦一直面對大型工程項目推行時間不均的問題,以致一時人手不足、一時又開工不足,故此整個業界的人力資源也有升級轉型的需要,以令人力資源的供求更穩定。
    其中一個方法,可以考慮在本地建立「組裝合成」的建築工廠。政府正在研究規劃龍鼓灘填海,可以考慮在該處建設大型產業園,當中包括建立「預製組件」工廠,推動傳統建築產業的升級轉型。

    另外,運輸大型組件、裝嵌工地細小等問題,亦是應用「組裝合成」技術的障礙。故此,此技術會比較適合應用於道路及工地限制較少的新發展區。要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建立新制度、培訓人才、業界升級轉型、建立本地「組裝合成」建築工廠,實在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