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土地

    《財政預算案》下的土地房屋供應部署 (上)

    2024-01-30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4年1月30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 葉文祺、團結香港基金政策倡議高級經理 王雲豪

    ch2-3-1_img.jpg


    政府日前公布將會收回約109公頃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的土地,坊間有意見認為,面對日益嚴峻的財政赤字,收地亦涉及龐大政府開支,政府應「停一停、諗一諗」。

    就當局現正進行的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筆者將一連兩篇,從最近政府收回新發展區土地及賣地表現兩個角度,分析北部都會區及未來政府土地房屋供應的部署。

    發展商套現 政府現金流正變負

    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是北部都會區下進行中的項目,並首次引入「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讓發展商參與發展,當中包括6幅原打算以原址換地方式發展的私人土地。當初政府為加快契約修訂過程,推出「標準金額」修訂契約模式,但面對市況下行,發展商寧願選用「傳統機制」模式與政府議價。

    古洞北及粉嶺北的「標準金額」每呎樓面補地價水平,分別為每呎3,715元及3,484元,而綜合市場消息,按「傳統機制」則約2,600元,6幅土地補地價金額共約130億。最終雙方談不攏,政府以「土地特惠補償率」收回土地。按傳媒報道,假設新發展區內所有土地(包括是次6幅私人土地)為農地,以第一級別的「土地特惠補償率」每平方呎1,267元計,估計收地金額已經需要約149億,結果令政府的現金流由正變負。

    倘市況回暖才收地 恐又盲搶地

    另一方面,有發展商明言由於新發展區尚未完成「七通一平」的基建前期工作,增加項目的發展期及不確定性,同時亦會增加發展成本。發展商現時的取態是寧願暫時放棄發展機會,先套現增加現金流,待未來土地成熟,再投地參與發展。

    坊間有意見認為政府並不需在現階段急於收地,因若市況持續下行,政府未來的收地成本可能更低,如市況反彈,政府則會有更高的議價能力與發展商談判補地價金額。面對嚴峻的財政壓力下,以上說法看似十分合理。然而,回顧上次經濟下滑,當時政府採取「積極不造地」政策,結果在市況回暖時缺乏熟地,房屋供應滯後,導致過去十年「盲搶地」的窘局。

    汲取經驗,政府應該持續製造熟地,按部就班有序完成已規劃成熟的基建項目。現時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古洞站將於2027年落成,若現時暫緩收地,新發展區的「七通一平」工程將會落後於鐵路站的時間表。鑑於基建工程需要6年完成,若待市況回暖時才進行收地,除重蹈當年停止造地的覆轍,更為北部都會區整個項目的發展造成嚴重惡果。

    至於有意見認為政府收地會打擊發展商參與北都發展積極性,實屬過慮。在下行經濟情況下,發展商現有發展項目的資金尚未回籠,政府收地反而紓緩發展商的現金流壓力。另一方面,政府現時收地並進行基建投資,雖會加深庫房的現金流壓力,但可重奪未來土地供應的主導權,按市況推出土地發展,能為穩定市場帶來正面信息。

    按部就班 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

    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下,政府應集中資源,策略性投資已規劃成熟的基建及開發土地項目,再按部就班推出其餘項目。具體而言,應先完成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古洞站及洪水橋站建設;至於發展新田科技城方面,北環綫要在10年後才完成,其支綫更缺乏時間表,遠遠滯後政府希望盡快發展新田科技城的原意。

    筆者建議,權宜之計應先盡快完成河套區發展,然而現時河套區對外交通基建欠奉,應盡快提供接駁內地與香港的跨境設施及道路,並同步釋放落馬洲管制站的土地,即時改劃作創科發展用途。

    此外,政府可考慮修訂新田科技城的「建議發展大綱圖」的規劃次序,首先收回新田站附近的土地,提早完成北環綫及附近基建工程,同步改劃原劃作物流用途的土地作創新科技用途,在新田市中心建立職住共融的社區。由於北環綫支綫尚未成熟,政府不需急於在今年收回新田市中心以外的土地,以免增加現金流壓力。

    總括而言,政府應盡快完成河套區、落馬洲管制站,及新田市中心的發展,使新田科技城的規模逐漸成形,並按部就班發展餘下階段。

    政府發展土地的決心毋庸置疑,但筆者建議政府應集中資源,按部就班有序完成已規劃成熟的基建項目,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

    我們將在下篇,從賣地表現分析政府未來房屋供應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