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建立醫社服務網絡 邁向全民健康

    2023-03-30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3年2月22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周嘉俊、助理研究員 夏楠、研究實習生 楊樂思

    建立醫社服務網絡 邁向全民健康


    政府早前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目標是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建構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的醫療體系。《藍圖》特別強調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加強服務管理及整合健康資源,以改善市民整體健康。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身體不虛弱,而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要達至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專業的醫護治療,社會上亦有不同類別的社康服務,如藝術欣賞、園藝、健康飲食諮詢等,幫助市民擴闊新視野,培養正向心理,以支持市民保持良好健康狀態。

    實際上,本港已有不少機構向市民提供社康服務,如長者地區中心提供的義工發展和社交康體活動,亦有本地組織根據長者需要,安排多樣化的活動,如參觀博物館、與長者聊天、郊遊等,有效減輕長者孤獨感,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然而,現時社區中的醫療與社康服務尚未得到有效的協調整合,服務較為零散。市民要同時得到醫療及社康服務的相關資訊及支援,仍面對相當的挑戰。

    加強協調地區社康服務資源

    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為市民同時提供醫療和社康服務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例如,英國在社區中建立基層醫療網絡(Primary Care Network),以聯繫不同醫療和社康服務提供者,如公私營普通科醫生、精神健康服務、社區服務、藥房、醫院和志願服務等。網絡除了提供與醫療相關的服務,如慢性疾病管理、言語治療,亦轉介居民至社康服務,如情緒及精神健康支援、運動中心等。由於基層醫療網絡連繫的機構多元化,所以市民在社區中即可獲得全面的照顧服務,多管齊下提升健康水平。

    自2019年起,為加強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在全港各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透過連結區內不同專業領域的服務提供者,建立地區服務網絡,為市民提供全面的支援,從而照顧市民的全人健康需要。現時的地區服務網絡以醫療為核心,市民可以透過地區康健中心連結到的服務提供者包括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有望協調區內的醫療服務。

    政府可以參考外地經驗,為市民提供涵蓋醫療及社康服務的全面支援,地區康健中心未來可以加強聯繫區內的社康服務提供者,例如社企、提供復康服務的組織,以至社康設施的營運者,將地區服務網絡擴展至醫療服務以外,充分發揮地區康健中心的統籌角色,令市民可以根據需要在地區獲得相應的醫療及社康服務,令地區資源用得其所,促進市民全人健康。

    期望政府在《藍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地區康健中心的角色,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由醫療擴展至社區的不同界別,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務,令市民可以「健康啲,病少啲,開心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