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教育及青年

    配合國家規劃 以人才開創未來

    2021-10-13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1年10月13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劉慧希

    配合國家規劃 以人才開創未來


    過去兩年,香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風險往往與機遇並存,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日前發表的施政報告亦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未來的發展目標,包括增加土地供應、發展創新科技基建等政策。要達到此目標,人才的培養及配合是重中之重,香港是否真的做得到呢?

    施政報告勾畫出不少經濟及產業發展大計。以鞏固國際航空樞紐為例,報告提出香港國際機場由「城市機場」蛻變為「機場城市」,透過三跑、高端物流項目,加強機場競爭力;又如金融業,報告提出推動跨境金融科技,與內地積極研究建立一個一站式沙盒聯網,便利粵港澳三地的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測試跨境金融科技應用項目。

    高增值產業帶來新機遇

    然而,在宏圖大計的背後,我們也必須正視人才的需求。例如,要將航運業發展成高增值物流,本港是否擁有足夠操作自動化和數碼化物流的技術員呢?要發展金融科技,本港的專上院校又有否開辦足夠的課程,讓專上學生與行內人士把握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呢?金融界從業員若要提升相關技能,又可以從何途徑持續進修呢?歸根究底,若本地人才就新技術的職前培訓不足,持續提升的渠道又欠奉,各行各業談何產業轉型呢?

    事實上,施政報告中亦有着墨人才培育,包括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可為本港、珠海以至大灣區的航空業培育技術專才、將更多金融相關課程納入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等。不過,要達到上述目標,這些措施並不足夠。事實上,目前社會缺乏持續進修、升級轉型的氛圍。一方面,應用課程被不少市民視為傳統學術教育的次要選擇;另一方面,持續進修的文化亦不普及。這讓人才及技能的發展事倍功半──修畢課程後的出路不被認可,自然難以吸引在學、在職的人報讀相關課程,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能提升。政府需要採取積極措施,引導院校及業界加強合作,方能支持產業的發展。

    加強人才培訓提高競爭力

    要有效推動多元人才發展及落實產業轉型,政府需引導社會進修的風氣,進一步提升職業專才教育以及持續教育。正如團結香港基金在九月中旬發布的《人才競爭力報告》所建議,政府可透過補助金提高企業在課程設計、授課、質素保證等過程的參與度。另外,政府亦可以缺勤補貼、免稅額等方式,令企業更積極讓員工提升技能,確保人才技能可滿足不同行業長遠轉型的需求。

    適逢「十四五」開局之年,香港的經濟布局,乃至人才培訓規劃都應該善用「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邁向「新氣象、新未來」。筆者期望政府在落實施政報告之時,能聚焦產學攜手實施的專才培育,以及將在職培訓普及化,透過教育確保本地人才可於硬實力、軟實力方面均發揮所長、貢獻國家,以更強的競爭力協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背靠祖國、面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