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租金,擔心零售業下一波
撰文:劉展灝 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
自由行客減少、加上租金仍然高企,擔心香港零售業會是下一波。香港過去以「購物天堂」著稱,零入口關稅居功不少,但隨着商舖租金不斷上升,免稅的作用被租金的升勢徹底抵銷,我們「價廉物美」的優勢已然消失。香港零售市道不容樂觀,甚至比「沙士」時期更為嚴峻。

零售市道比「沙士」更差
其實,早於年多前香港零售業已開始放緩,這可歸因於政策及經濟因素。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上台後,肅貪倡廉雷厲風行,大大打擊高檔消費品銷售。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去年「佔中」及反內地客激進行動等,都對香港旅遊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期人民幣貶值,則進一步打撃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的意欲。結合上述因素,足以令香港零售業步入寒冬。
在多個因素夾擊之下,現時訪港旅客數字連連下跌,主要依賴旅客消費推動的零售業難免遭受重創。「沙士」期間零售市道亦曾一度低迷,不同的是,那時候租金和薪酬水平相對較低,零售生意尚算可守。現在租金和薪酬等營運成本高漲,毫無疑問,首當其衝的是議價能力低的中小企,除非商舖業主願意減租,否則中小企或會陸續裁員甚至出現結業潮。
香港零售市道不容樂觀,甚至比「沙士」時期更為嚴峻。
土地勞工不足 損港競爭力 「十個茶壺七個蓋」是香港勞動力問題的最佳寫照。以筆者在香港開設的錶廠為例,長期人手不足,莫說年輕人,連中年人也不願意入行。勞動力短缺會窒礙企業的業務發展,而且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影響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再者,勞動力不足會使整體效率降低,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曾幾何時,香港以低稅率、高效率見稱,如今已失卻了其獨特的吸引力,香港經濟前景充滿隱憂。單靠服務業和旅遊業支撐香港經濟,顯然已經行不通。自從香港工業北移,很多人以為香港不再需要製造業,只要有服務業和旅遊業便足夠。筆者很早就認為這個想法是錯的,因為不論有多先進,任何地方都需要以工業作為經濟支柱。先進國家包括美國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近年正在致力復興製造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