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經濟

    香港電影如何再綻光芒?

    2018-09-11

    撰文: 廖美香 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shutterstock_133237973.jpg


    香港電影界於70年代至90年代初,風靡於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有批評指香港電影在本土似有褪色,但實質上,不少電影從業員早已北上放眼內地市場,以「中港合拍片」形式進軍內地。時至今天,趕著科技熱潮,電影龍頭公司進駐香港,又適逢大灣區機遇,港人利用香港優勢,料可把電影業進一步綻放光輝。


    香港電影從盛至衰?

    90年代初,香港電影彷彿已攀登高峰,令人憂心從此光芒不再。其時,上映數量每年高達200部,如今已跌至只有50多部。1992年香港電影在本港的票房收入創下12億元最高紀錄,佔本地總票房收入近8成。可是近些年來已急速下滑,2017年只有約2億5千萬元,非香港電影票房佔本地總票房收入86%。香港電影是否真的一沉不起?

    面對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內地市場龐大,香港電影專才已抓緊機遇,以「中港合拍片」搏得市場的掌聲。截至2018年7月31日,中國內地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有4部為中港合拍片:排票房第二《紅海行動》(36億,人民幣,下同)、第四《美人魚》(34億)、第七《捉妖記》(24億)、第十《捉妖記2》(22億)。至於內地史上票房排第一《戰狼2》(57億),香港以女主角、武指、剪接、攝影的不同方式參與……可見電影界的中港合作,實在互有裨益。
     

    電影人北上尋機遇

    港人的創意橫溢,幾十年來早在亞洲領先,無論演員、導演、編劇、武術指導、藝術指導、特技化妝師等,都享負盛名。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前300部影片,有61部電影分別由45位香港導演執導,周星馳執掌3部影片,賺得總票房48億元人民幣居首。另外,香港武指享譽國際,袁和平及袁家班曾受聘到荷里活,黃偉亮是內地史上票房第一《戰狼2》的武指。今年5月香港導演王家衛獲美國哈佛大學文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表彰他在電影藝術領域的成就及影響力,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導演。

    團結香港基金剛發表香港電影業倡議報告「轉機乍現,星光再起」。報告指出,現正適逢內地電影業的高速發展,外國電影龍頭公司聚焦中港兩地,正是香港電影業難得的機遇。基金會作出多方面政策建議,希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電影大都會」。 

    KCC09507.jpg


    政策建議提升本港電影活力 

    在電影融資方面,基金會建議大幅注資發展基金。自2005年政府已向電影發展基金合共注資5億4千萬元,已用於電影製作及相關項目4億多元,孕育出多部優秀電影如《歲月神偷》、《狂舞派》、《黃金花》等,以及近期上演的《逆流大叔》。基金會建議提升注資至少多兩倍資金,並簡化相關申請手續,令更多新進電影人受惠。

    在電影製作方面,港人拍「中港合拍片」比一般「港產片」更具優勢,主因是「中港合拍片」在拍攝之前已經過劇本審查,在完成後更易通過終審。相反「港產片」則在拍攝後才經審查,有可能被刪剪,或有損作品完整性。至於製片回報,合拍片的稅後收入較港產片較高。此外,網絡電影在內地也成趨勢,市場規模與院線電影相若,每部成本又低於80萬元人民幣,且審查都較院線寬鬆;港人執導《血戰銅鑼灣3》曾奪愛奇藝熱播首位。有志電影事業港人不妨多關注內地政策及發展趨勢,前景可以看好。

    再說,香港片場面積小得只有幾萬平方米,全港4個片場合共逾10萬平方米,設備或見陳舊。「粵港澳大灣區」於羅浮山、佛山、中山、西樵山等片場,每個有逾十萬至百萬平方米,可拍大型電影。港人可充分利用區內的電影製作資源,最終聯手建立一個大規模的「華南電影製作中心」。

    目前,香港每年於3月舉行「國際影視展」(FILMART),是亞洲影視首要的商貿平台,與法國康城及美國聖莫尼卡的電影交易市場,鼎足而立。基金會建議,FILMART應加入更多專業電影融資服務,如完片擔保,以確保電影交易平台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