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急需為隔離者提供精神健康支援

    2022-03-09

    文章原載《信報》2022年3月9日
    撰文: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立法會議員 狄志遠;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

    急需為隔離者提供精神健康支援


    世界衞生組織於3月2日指出,疫情導致全球的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分別增加了28%及26%。這兩個數字正可以體現在香港這個正經歷訊息混亂、恐慌和孤獨的城市中。第五波疫情下,普遍香港市民的生活空間被壓縮,抑鬱症狀和孤獨感亦隨疫情的惡化不斷增加。而同樣令人擔憂的是,隔離設施由於管理混亂,不僅未能滿足市民的生理需求,對於心理健康及情緒支援方面的措施更是乏善足陳,使設施內的患者普遍受到情緒問題困擾,甚至出現竹篙灣檢疫中心內有患者企圖自殺的新聞,引發公眾對疫情下市民精神健康狀況的關注,故此提供相關的情緒及心理支援實在刻不容緩。

    應視為抗疫策略的核心

    現時醫院管理局對於非重症患者的安排可分為兩種,沒有病徵或症狀輕微的確診患者會盡可能送往社區隔離設施,接受為期14日的隔離安排。而尚待入院或進隔離設施的患者則會進行居家隔離。這種安排主要考慮他們的生理健康及病徵,但卻忽視了精神健康方面的考量。

    雖然民安隊因應市民的投訴,已經在竹篙灣檢疫中心內即時增加熱線、短訊和電子郵件等的其他的溝通渠道,確保患者能夠查詢有關隔離安排,但對於患者的心理需求評估及外展心理輔導服務,卻仍然欠奉。

    其實香港可參考內地的抗疫模式,將精神健康支援視為抗疫策略中的核心。

    早在2020年1月27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及民政部便制定了《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方案》應對相關市民精神健康服務的需要,要求學術界及國家機關的專家制定服務指引,並與衞生部門進行協調,將從事心理輔導的專業人士派往醫院,同時向公眾提供精神健康教育及線上的心理輔導服務。

    此外,現時香港在安排患者進入隔離設施前,未有進行精神健康風險的篩查。然而這種篩查對於殘疾人士、精神疾病患者以及長期病患者尤其重要。對於他們而言,隔離會使他們難以獲得藥物和醫療服務,使他們在隔離期間更容易感到不安。

    有鑑於現時和可預見的將來,病患的增長速度會遠遠超過隔離設施的供應數目。香港應盡快落實有關評估病患是否適合進入隔離設施的政策。例如內地在進行隔離安排前,民政部已經指示各個城市積極辨別並上報屬於寄養、留守兒童、老人、殘疾人士等「特殊群體」,安排他們進行居家隔離,並記錄他們的資訊和需求,以提供量身定制的醫療服務、情感以及膳食支援。

    因此,香港在決定患者是否適合進入社區隔離措施前,亦應就市民的精神健康需求進行評估,例如在市民隔離前須填寫的網上申報表格上,新增問題了解患者會否存有精神或身體上的醫療護理需求以致不適合進入社區的隔離設施。對於這些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醫管局便應優先考慮安排患者進行居家隔離並提供遙距支援服務。

    同時,患者前往社區隔離設施前,應接受臨床評估,以識別他們的健康狀況和社會需求。社區隔離設施內應設有外展熱線服務,為高危群組提供支援,從而預防精神健康問題。心理專家亦需要於現場適時提供協助。

    宜先進行評估識別需求

    在社區尚待進入隔離設施的市民同樣應該得到精神健康服務的支援。即使在內蒙古的發展中地區,呼和浩特市政府都安排了心理輔導員提供精神健康服務予隔離人士及其他社區中的市民。市民可自願填寫精神健康評估問卷,使輔導員能夠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並進行篩查,例如有否出現焦慮及失眠的情況。對於某些有特殊需求的隔離群體,如有精神病史或藥物需求的患者,政府則會遙距提供診症服務以及藥物治療。

    然而,提供服務及支援的人員不應限於專業人士,普羅大眾亦可以擔當重要角色。正如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系統(NHS)便招募義工參與各種特定的計劃,針對性為接受居家隔離的弱勢社群(包括認知障礙患者)提供支援服務,這些計劃並不要求義工曾經接受醫療或心理學的培訓。例如在Check-in&Chat支援計劃及其加強計劃下,義工為因居家隔離而面對社交孤立的市民提供電話支援服務,這些支援包括長達四周,每周三次的電話聯絡服務,而義工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透過應用程式回應患者的查詢和服務需求,甚至收集藥物或其他必需品送到隔離患者家中。

    動員義工填補服務空缺

    因此,特區政府應該為本地市民針對性創造義工服務機會,以填補精神健康服務的空缺,可以考慮與一直提供精神健康熱線服務的社福機構合作,如撒瑪利亞會,紅十字會和利民會,透過義工的幫助擴大有關熱線的支援範疇。

    不僅退休人士可以參與此計劃,在疫情下無法完成臨床實習的醫科生或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亦能加入服務,並將其視作臨床服務的機會,同時設有轉介機制,使義工在必要時可將病例轉介至其他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

    精神健康是全人健康不可或缺的拼圖。現時政府不斷增加隔離設施,預示未來有龐大的隔離人數,而在疫情持續擴大期間,香港市民的壓力水平、焦慮感以及抑鬱症狀都會愈趨惡化,因此政府必須盡快制定針對公眾精神健康危機的應對計劃,包括按個人精神健康狀況安排隔離措施,以及動員義工填補精神健康服務的空缺等,透過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完善現有的抗疫政策,克服眼下的公共衞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