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制訂數碼醫療藍圖 克服新冠肺炎

    2022-03-30

    文章原載《明報》2022年4月25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博士

    COVID-19 highlights SAR’s need for a comprehensive digital health blueprint

    [閱讀相關研究報告]

    新冠肺炎為數碼醫療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或許是疫情裏少有的佳音。

    內地抗疫成績不俗,不少人歸功於其卓爾不凡的資訊科技水平。在2020年農曆新年期間,內地便錄得超過670萬次網上診症服務,按年急增31%。除了遙距診症,內地亦全方位善用流動網絡、大數據、雲端運算及人工智能,推行創新措施如互聯網醫院及健康碼等,有效估算疫情、追蹤密切接觸者、檢測病毒、發布資訊及派發藥物,廣獲各界肯定。

    香港數碼醫療策略未竟全功

    新加坡國立大學衛生系統與當地的初創企業合作,研發及採用人工智能機械人程式,協助監察在家隔離的新冠確診個案。家居隔離患者會定時收到提示,促請他們透過通訊軟件如WhatsApp輸入維生指數;若病人的數據異常,相關醫護專家便會收到通知,並透過遙距診症即時跟進。這項流動應用程式成功穩定了2020年外籍移工宿舍爆發的疫情,自此當地醫院紛紛採用此一機械人程式,藉此監察社區內長期病患者的健康情况。

    香港也大可借鏡這些成功案例,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即時的健康支援。

    學術研究及各國示例均已廣泛證明,在疫情下善用資訊及數碼醫療科技,將有助按優次分配醫療資源,從而維持優質和穩定的醫療服務。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0至2025年數字衛生保健全球戰略》指出,「數字衛生保健策略」得以成功有賴各種因素,包括講求強而有力的管治架構,以整合一套在法律、財政及科技上面面俱到的策略,亦要培養公眾的數碼素養,並且確保相關基建設施容易使用。

    可惜,早在新冠病毒肆虐之前,香港的社區基層醫療發展已是未如人意,數碼醫療應用亦停滯不前,故此可供迅即採納應對疫情的數碼科技策略也是捉襟見肘。政府必須及時找出香港醫療體系的痛點,並在考慮技術可行性及公眾接受程度後,積極推動數碼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優先推動數碼方案 增強抗疫能力

    過去數月特區政府已嘗試推行個別的數碼抗疫方案,例如以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發布疫情最新資訊,以及透過流動應用程式和電子手環追蹤密切接觸者。然而,市民對任何收集數據的方案均仍然存疑,抱有一定戒心。

    當公立醫院超出負荷,為確保受隔離人士及需要定期覆診的長期病患者均持續獲得照料,數碼方案便能大派用場。自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以來,坊間機構包括本地的遙距醫療龍頭「DrGo」和「DoctorNow」,及新進的線上醫療平台「iMeddy」,均相繼為新冠肺炎患者免費提供網上服務,涵蓋遙距診症、藥物配送及轉介。與此同時,醫院管理局亦再次運用遙距診症來服務非住院病人,包括為安老院的確診長者提供中醫診症服務。

    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累計有超過700家安老院錄得確診個案,當中亦可以借助機械人照顧這些病人,並同時減少接觸風險。內地很多醫院已利用機械人量度病人的維生指數,以及分發食物和藥品。香港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創建的仿真護士機械人格蕾絲(Grace),不僅能執行上述任務,還能與年長病人溝通,照顧他們的心靈需要。機械人一旦量產,便能降低成本。如果政府可推出相應資助及支援措施,便能加快漢森機械人於本地及國際市場投入服務。

    疫情反映香港應盡快採用數碼方案,以助公營醫療體系迎接種種挑戰。當前採取的種種措施僅屬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集結創新科技和醫護界的力量,攜手為香港制訂全面的數碼醫療藍圖。擁抱高科技、發展香港醫療體系,永不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