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港應看齊國際 寬條件吸海外醫生

    2019-05-07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5月07日
    撰文: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田詩蓓博士、政策倡議主任 潘詠兒

    dr2.jpg


    有病人因膝頭受傷到公立醫院求診,單是排期照磁力共振就要排上9個月,之後再等斷症及排期做手術,病人擔心要承受病情惡化的風險,最後決定自費3,000元到私家醫院照磁力共振,以省上9個月的輪候時間。

    他直接拿着私家醫院的報告,到公院繼續療程,但又是否每位病人也能負擔得起這3,000元?對於那些經濟條件比較有限的病人來說,就只能冒着病情惡化的危險等下去嗎?

    公院醫護需求增 「等待」成常態

    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瀕臨崩潰,市民選擇在公營體系接受治療,「等待」已成為常態。不論你是到急症室求診、輪候專科門診,還是排期做手術,都是要等。據醫管局公布的數字,有公立醫院急症室的輪候時間高達7小時。輪候專科門診,要等上兩、三年,病人已經見慣不怪,長時間的輪候易令病人錯過治療最佳時機。若要排期做手術,輪候時間就更驚人,以全關節置換手術為例,預計平均輪候時間更超過十年。

    本港的醫護需求有增無減,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未來20年有多達120萬名新增長者,他們所需要的醫療資源將是65歲以下人士約5倍,與日俱增的醫護需求令醫療體系百上加斤。

    然而,香港醫生短缺情況卻極其嚴峻,本港醫生與人口比例是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數字遠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平均數3.4,較國際同儕如新加坡的2.4還要低。香港需增約3,000名醫生才能趕上新加坡,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則需增加約1萬名醫生。

    醫生訓練需時多年,即使進一步增收醫科生,短期內亦不能解決問題。由此考慮增加現行途徑的彈性,吸納更多合資格而優質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正是紓緩醫生短缺危機的良方之一。

    效英做法 海外經驗代替港實習

    現時世界各地都面對醫生人手短缺,各地政府均想盡辦法吸納高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反觀香港現行允許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的執業途徑門檻高,對一眾優質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說並不吸引。

    目前在本港,非本地培訓醫生若有意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在港執業,必須通過三部分的香港醫委會執業資格試(專業知識考試、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臨床考試),試後在醫委會認可的香港醫院完成為期通常12個月的駐院實習訓練,方能透過「考試」途徑成為正式註冊醫生。

    試想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海外醫生,若要來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在現行制度下,不論他擁有的臨床經驗多豐富,亦須在港通過資格試,並完成試後實習(實習期間可能做上抽血、量血壓等最基本的工作),方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假如你是該名資深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你又願意來港由實習做起嗎?現時醫委會正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雖然該討論只限於專科醫生),其實局方可參考英國做法,讓已通過考試的人在有條件下,以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本地醫院實習(如試後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一段年期),增加誘因,吸納如上述例子般資深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進入本港公營醫療體系服務香港市民。

    除了試後需要實習,在現行制度下,具有實習經驗是應考執業試的先決條件,對於那些在不設實習經驗的醫科課程中獲取資格的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潛在障礙,這限制令本港公營醫療體系損失了不少有心回港服務市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當局應該考慮免除執業資格試前須具實習經驗的要求,和國際其他地區看齊。

    難晉升註冊醫生 誰願進死胡同?

    另外,經「免試」途徑在港獲取有限度註冊的醫生,毋須應考香港醫委會的執業資格試,雖然某程度上是允許他們在港執業,但執業的場所有所限制,如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有效期最長只有3年,他們亦無法晉升成正式註冊醫生,恍如走進「死胡同」。但其實所謂「免試」,只是因為他們已經在各自的地區通過當地的考試,取得執業資格。試想想,不論該名醫生有多資深、臨床經驗有多豐富、教過多少本地醫科生、發布過多少國際頂尖醫學研究,只要他未有在港通過資格試及完成實習,就不可以在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試問又有多少非本地培訓醫生願意走入這個「死胡同」呢?

    dr3.jpg

    增來港執業吸引力 紓醫生荒

    故此,我們應參考國際實例,允許有限度註冊醫生晉升成為正式註冊醫生,以增加現行途徑的彈性。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有大量非本地培訓醫生經「免試」途徑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執業,佔當地註冊醫生約40%。一般而言,只要符合指定標準,非本地培訓醫生毋須考當地的執業資格試便可直接申請成有條件註冊醫生,之後只要經過最少兩年在公營或私營機構的受監管執業,就能以當地的免試途徑,申請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因此,香港當局亦應考慮讓在公營機構已執業達指定年數的醫生,可以從有限度註冊晉升至正式註冊,吸引更多資深而優質的非本地培訓人才來港執業,給市民多一個獲得好醫生的機會。

    另外,當局亦可考慮只讓世界頂尖(如排名前五十位)醫學院取得醫學資格人士,最終有條件晉升成正式註冊醫生,作為質素把關。

    本港醫療體系面對的挑戰眾多,需要多管齊下解決,全方位改革現時的醫療體系,並發展、設計及建立一個以人為本、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綜合醫療體系,從根本紓緩醫生短缺的危機,但改革醫療體系需時;現時公院醫生的短缺情況急不容緩,已經嚴重影響到公營醫療體系的服務質素。即使醫務委員會就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安排的方案獲通過,只算在解決人手荒的路途上踏出了一小步。在情況進一步惡化前,政府應盡快採取合適行動,增加來港執業的吸引力,吸納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紓緩本地短缺,而不再是將他們拒諸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