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藝術創新

    世紀.星期三專題:藝術授權30載:本港企業家堅持文化傳承與交流

    2022-11-23

    文章原載《明報》2022年11月23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林玥彤

    世紀.星期三專題:藝術授權30載:本港企業家堅持文化傳承與交流


    在「文化IP」(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未成為文化界熱話之前,朗智(品牌)有限公司(下稱朗智集團)創辦人黃僖偲博士(Priscilla)早就洞燭先機,30年前開闢藝術IP授權之路,築起文創產業鏈之餘,更將藝術融入生活,實踐政策制訂者常說的「產業化」與「普及化」。從梵高餐廳到莫奈花園、故宮文創口紅到三星堆精品茶具,藝術授權成為文化傳播的方式,而文創產品也能成為文化載體。

    為藝術品創造市場價值

    「改革開放後,我是第一批去內地做貿易的人。當時20多歲,沒錢沒人脈,突然有人問我有沒有興趣代理Gucci,我即說有!」Priscilla於1990年代初由代理奢侈品牌起家,之後意識到內地藝術市場將會有龐大商機,便全心投入藝術授權。她認為,藝術與品牌授權各有不同,「時裝品牌通常受限於衣褲、鞋襪、眼鏡等服飾產品,但藝術授權涉獵的範圍基本上離不開生活用品」 。

    藝術授權,即是創作者允許其作品被他人使用,授予他們權力對原作複製、重製或二次創作等。一般來說,最容易理解的藝術授權就是產品授權,「若想將一幅畫放入手表的設計裏,那便要給授權費,這是最簡單的授權」。藝術的產品授權亦可分為兩類,以照顧兩種不同的市場:第一類是紀念品,譬如書籤或明信片這些可量化且價格親民的產品,讓大眾消費得起。第二類則是時尚單品,例如手表、首飾等較奢侈及昂貴的產品,這類商品通常將藝術融入單品設計,讓藝術品有新的呈現。

    除了傳統的產品授權之外,藝術授權亦涉獵空間授權和餐飲授權等形式,可衍生出藝術酒店、藝術餐廳、生活體驗店,甚至教育課程等。5年前,朗智集團成為第一間在香港及內地開設梵高主題餐廳的公司,又曾為尖沙嘴的朗廷酒店及上海的君悅酒店設計藝術空間。「很多人覺得藝術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去到博物館也不一定明白要看什麽,可能純粹打個卡就算了,其實不是。」對大部分人來說,藝術十分抽象,Priscilla明白要讀懂藝術並非易事,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機會,因此希望透過授權,用最直接通俗的方式將藝術融入生活,刺激大家對藝術的認識與觸覺。

    古今中外的藝術品多不勝數,然而,Priscilla追求的從來是藝術的故事及其帶給人們的價值。1993年,朗智集團成為梵高博物館在大中華地區的首家授權合作伙伴,算是奠定了集團的行業地位。「當時我看中梵高的作品,覺得他的人生故事很特別,他在短短30多年的人生裏,能夠創造出影響後世的作品,這位藝術家一定有很好的故事可以授權。」正是憑此想法,Priscilla聯絡了梵高博物館,誰知當時對方完全不知何謂授權。「他們(當時的)概念僅是做展覽,然後叫人來看,或者做一兩件紀念品,根本不懂我在講什麽。」結果Priscilla忍不住直接飛去荷蘭,花了兩天時間與博物館洽談,最終成功說服他們。「對博物館來說,授權最重要是能夠達到兩件事:增加博物館的營運資金以及幫助藝術走出博物館,把文化底蘊及人文精神傳遞給普羅大眾。」一個展覽下來,從紙製品到餐具,可以有200多種產品誕生。除了門票,最重要的收入就是授權產生的產業鏈,產品銷售的收益能達到售票的3倍。

    藝術授權也能傳承文化遺產。近年讓Priscilla最難忘的項目之一,便是與藏羌刺繡傳承人、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長楊華珍的合作。藏羌刺繡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孕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國傳統刺繡藝術。Priscilla回憶,自己在香港國際授權展遇見楊華珍老師,聽到她的故事後為之動容,決定要代理授權她的藏羌刺繡。「汶川大地震之後,楊華珍老師親手帶着十幾位藏族羌族的老婆婆離開汶川,不知走了幾千里路,才由汶川走到成都,有些老婆婆甚至連車都未曾見過,楊老師便牽着她們的手過馬路。為什麽?因為若連這幫人都不在了,藏羌刺繡便沒有了。」當時身邊的人都感到疑惑,不明為何Priscilla不做蘇杭刺繡反而要做小眾的藏羌刺繡,但她始終秉持信念。「正如梵高帶給後人很多價值,楊老師也一樣。藏羌刺繡背後這份價值,值得我們去推廣。」如今,藏羌刺繡獲得許多大品牌青睞,包括Shu Uemura、Hermès、星巴克等,亦陸續吸引海外的知名品牌支持。可見,藝術授權能為傳統文化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接觸到國內外的群體,將這些有意義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香港成為中外交流中心

    從故宮博物院到蓋蒂博物館,Priscilla與國內外的博物館常年合作無間,因此對中西文化交流別有感觸。不久前,她與團隊成立了中西文化藝術發展協會,希望促成更多中外文化的創新與碰撞,其顧問團隊亦邀請了來自內地、香港、法國及比利時等地的業界翹楚。

    Priscilla坦言,自己多年來代理的藝術絕大部分來自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她經常將外國的文化帶進內地,無奈只有進沒有出。「無可厚非,中國人的民族底氣尚未足夠,所以很喜歡西方的東西,無論是做梵高還是莫奈,生意都非常好。但在西方除了唐人街的中國餐廳,我看不到任何中國文化被輸出。」

    說到這裏,Priscilla認為香港能在這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法國、紐約、倫敦、東京,每個地方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但互不交流。香港人接受西方教育,亦有中國傳統教育,我覺得一定可以(融匯中外的價值觀)。」眾所周知,將香港打造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是現時重要的政策工作之一,但這浩大的工程如何扎根本土?「香港若要成為交流中心,必須理清楚我們的核心文化。」從粵劇、本地工藝再到流行文化,Priscilla認為需要吸引年輕人投入文化行業。「如果年輕人不喜歡,你就不能夠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交流。」

    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與合作後,隨之形成的便是巨大的產業鏈。文化藝術交流需有深度,不可止於一次過的展覽或論壇,但大型活動或交易平台通常無法讓大眾參與。雖然香港的藝術市場規模名列全球前三,但以Art Basel為例,Priscilla覺得「那是有錢人的藝術品買賣市場,是極少數收藏者玩的遊戲,並不普及,大多數人參與不了。雖然這是一個重要的產業鏈,但要真正做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便不可能只是透過這類活動」。

    適逢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優化貿易發展局管理的「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Asia IP Exchange),以促進文創產業的版權交易活動,Priscilla亦分享她的看法:「『優化』一詞很抽象,如何優化?優化什麽?如果是為了讓更多人,包括年輕人投身這個行業,那便成立。但如果是純粹搞拍賣、從投資角度出發,我認為那便不是優化,因為覆蓋不了所有人。」

    做生意之餘,Priscilla亦不忘回饋社會,15年前她創辦福慧國際慈善基金,積極行善。兩年前,朗智集團亦開始與社企「藝全人」合作,代理展能藝術家的作品授權,曾用展能藝術家的畫作設計月餅包裝,獲得消費者的支持。「藝術不分你是否健全,因為創意是天生的。」現時雖有許多慈善機構贊助展能藝術家或兒童修讀藝術課程,無奈他們畢業之後仍找不到相關工作。見此狀况,Priscilla認為最重要是幫助他們參與市場、參與社會,讓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作品自食其力。Priscilla透露,未來計劃推行藝術公益慈善項目,希望透過大型藝術展覽和巡迴,把學校、企業以及非牟利機構連接起來。「文化藝術是一個很大的事情,香港做不做得到?一定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