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社會創新

    迎戰地球暖化 港拓綠色金融

    2017-11-27

    撰文: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Green Finance.jpg

    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有兩個層面意義:(一)融入傳統金融行業,促進投資產品的創新及多元,創造具有環保及生態價值的綠色經濟,帶動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投資者支持環境保護同時賺取回報;(二)以金融方式協助解決地球正在面對的氣候、能源等嚴峻危機,保衞人類的生存空間及生命安全。

    全球暖化嚴重 終臨明斯基時刻

    當全球各國都在發展綠色債券市場,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政府應肩負角色,發揮本身優勢,提出相關綠色經濟政策方案,在國際議題上作出貢獻。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意味着人類的生活及生命所承受的風險不斷增加,當全球自然資源告急,各行各業務必受到影響,直接拖累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下降,引發企業、工廠倒閉,引致失業人口遞增等問題發生。在金融世界裏,面對風險遞增,正確做法便是控制風險,盡可能把危機爆發可能性降低,該理念絕對能運用至處理氣候議題。

    英倫銀行季刊有資料指隨着氣候持續轉壞,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及機構投資者需面對盈利及估價變化、資產價值及生產力下降,這些因素都對金融穩定性構成風險,或造成保險賠償額增加、投資組合錄得虧損、市場情緒震盪及貸款違約事件,迫使金融機構升級轉型,研究顛覆性科技發展,促請政府施行氣候政策。

    shutterstock_155217797.jpg

    英倫銀行指出,全球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以致受保損失已從1980年代每年100億美元增至近十年每年450億美元,該行行長Mark Carney認為,情況最終會演變成「氣候明斯基時刻」,意指一個快速轉變的系統,將大規模地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筆者認為,氣候變遷(如引發熱浪、洪水氾濫、水資源短缺、耕地退化)對生態系統的衝擊重大,不止直接影響生物的生理運作,亦將影響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持續健康發展,故本港應該盡快將綠色經濟模式納入金融政策。

    地球生病,人人有責,現時最具影響力的《巴黎協議》(The Paris Agreement),便多達195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員簽署,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的2度內。若從單一國家的綠色金融及經濟政策來看,本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早在今年3月宣布推出綠色債券津貼計劃(Green Bond Grant Scheme),幫助金融機構減輕債券的驗證成本;政府亦積極參與G20綠色金融小組,落實建立綠色投資平台(Green Invest)。

    一帶一路 綠色市場需求大

    中國在環境保護、潔淨能源、潔淨運輸、能源效益等方面,亦持續投入資源促進發展,有數據指出,從2016年至2020年間,內地政府及私人市場每年投放至少2萬億元人民幣於綠色投資。中國更與英國共同發展《英中合作建設全球綠色債券市場》,彰顯內地在國際層面上具有角色。事實上,全球綠色債券市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去年綠色債券發行量便較2015年增加近一倍。

    筆者認為,本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不能遜色於全球市場步伐,而內地政府目標建設「綠色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策略也充滿龐大綠色需求,本港可勇敢開發前所未有的新市場,從而配合大環境;另本港在環保有關認證上具有經驗,故發展綠色認證及發行綠色債券時,困難度會減低。

    政府發綠債 設跨部門委會

    具體來說,筆者心目中有幾個政策方案是本港政府可考慮的:(一)由政府發行綠色債券、(二)設立跨部門綠色債券委員會、(三)增強與內地及外國政府的溝通、(四)資助核實綠色債券的支出、(五)聯交所推動綠色債券上市及(六)金管局的投資原則符合UNPRI等。

    總括而言,綠色債券是未來全球金融市場不容忽視的新式產品,筆者亦深信其有助解決環保問題的價值,勝於金錢上的實質回報。隨着綠色債券涉及的綠色項目領域包括能源、建築與工業、運輸、水源、廢物管理等,這些都可有效幫助我們迎戰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