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重推租置損公屋回收單位數? 3點力證影響甚微

    2020-11-09

    文章原載《明報》2020年11月9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助理研究員 黃樂妍

    重推租置損公屋回收單位數? 3點力證影響甚微



    儘管新一份《施政報告》未有如期公布,但觀乎運輸及房屋局長搶先透過局長網誌披露,港府無意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簡稱租置計劃),而行政長官及後亦公開表示,由於公屋供應短缺,不贊成現時重推租置計劃,彷彿已明示「租置計劃」將不納入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租置計劃」原是助中低收入家庭圓置業夢,藉此為民創富,改善民生,還望港府謹慎思量,勿失施政初衷。

    局長網誌和特首的發言都不約而同引述過去5年統計數字,聲稱平均每年有1.2萬個回收單位分配給公屋申請者,假使大規模重推租置計劃,勢將對公屋供應與輪候人士造成深遠影響,最嚴重更會令公屋供應短時間內急劇萎縮,加劇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有關說法實有誇大之嫌,下文將從3方面用數字解釋何以有關情况並不成立。

    港府稱「年均1.2萬回收單位」屬誇大

    第一,運房局每年回收並用作編配的公屋單位數字,實際少於1.2萬個。只要翻查運房局今年5月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的書面答覆,就不難發現1.2萬這數字包括了住戶因不同原因在現有公屋單位之間調遷而交回的單位,這些單位並不用作編配給公屋申請者,換言之,只要扣除用作調遷用途的公屋單位,過去每年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實際平均只有8700個。

    第二,以上8700個公屋單位也包括了成功以綠表購置居屋及綠置居等之後,根據「一換一原則」而交還給政府的公屋單位,故在「一來一回」之下,可供公屋輪候人士入住的單位實無增加。根據局方數字,過去5年每年平均有約2600個回收單位就是屬於這個類別。因此,將8700個單位再扣除這類回收單位,實際只剩下6100個單位。

    第三,現時仍有一定數量的輪候公屋人士,他們現居公屋,待原戶主離世後有權繼承公屋單位,不用再輪候公屋,變相縮短了公屋輪候隊伍。過去5年,因為原租戶離世或遷入院舍而回收的公屋單位,每年約有3600個。根據房委會公布的輪候公屋人士統計數字,約有20%申請者現居公屋,有權繼承原單位。由此推算,在大規模重推租置計劃後每年會有大約700名(3600×20%)公屋輪候人士繼承家人公屋單位,而不再輪候公屋。因此,再將每年淨回收的6100個單位扣除每年700個因繼承家人公屋單位而離開了公屋輪候隊伍的申請,大規模重推租置計劃對實際可供編配單位的影響就只剩下5400個,僅為運房局所說的每年1.2萬個單位的一半。

    建議循序漸進 試點形式逐步推行

    團結香港基金並不是建議把全港約83萬個公屋單位一下子全部出售。基金會建議以循序漸進方式重推租置計劃,先挑選數條公屋屋邨作為試點,如反應正面,再分階段出售其他現有屋邨單位。參照以往推售租置單位經驗,建議2021年試點出售約2.6萬個單位,約等於現時全港83萬公屋單位總數3%。

    基於前文的分析,每年實際可供編配的回收單位只有5400個,若以試行形式重推租置計劃,供應會減少3%,即170個單位,影響可謂微乎其微,更不足以成為拒絕試行一個能令全民受益的政策的藉口(詳細解說請留意基金會研究團隊即將發表的其他文章)。事實上,如果重推租置計劃深受香港市民歡迎,政府理應順勢加快完成政策研究工作,致力滿足普羅大眾的訴求,做到真正的尊重民意。

    重推租置基層心願 不應因小影響壞大事

    從以上可見,港府提出拒絕重推租置計劃的理據根本站不住腳,全因引用的數據不僅是完全不能反映現實情况,亦沒有充分平衡各方利益。事實上,置業乃不少基層市民畢生的心願,重推租置計劃不僅能幫助他們圓置業夢,更能令全民收益,最重要的是能夠作為行政長官兌現參選政綱內提及會致力重建「置業階梯」的承諾的踏腳石。若行政長官決定不將重推租置計劃納入今年的施政報告,難道真的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修補已經斷裂多年的「置業階梯」,還是說只是打算在其現屆任期的最後一年以「在任內已恒常化綠置居計劃」作為成功兌現她的參選承諾的依據?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