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重售公屋 助疫後走出政經陰霾

    2020-11-06

    文章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20年11月5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廖美香

    重售公屋 助疫後走出政經陰霾


    閱讀相關研究報告:https://bit.ly/3rWQ4tp

    國泰航空在港裁員5000多人、旅行社停薪留職、零售業醞釀裁員,政府無意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此刻,打工仔紛紛憂慮裁員,飯碗不保;這與近日中產爭相入票買樓,形成強烈對比。10月中大圍站上蓋物業柏傲莊首輪銷售391伙,累收逾2.27萬票,是1997年後收票最多的新盤,超額認購逾57倍,凍資約23億元。當中不少中產港人,只要從事安穩職業,或具足夠資金,在本港經濟憂患之下,毋懼入市買樓。

    港人置業願望強烈,過去10多年來樓價持續急升,工資增幅總是跟不上樓價升幅,真是嚇怕了。無樓便要捱貴租,猶如年年月月為業主供樓。因此,只要具供樓能力,很多港人寧可自置物業,每月供樓當作交租,期望有一天供樓完畢,最終擁有自己資產,內心感覺踏實一些。

    可是,本港基層人士要一嘗業主夢,真是非常艱巨。去年本港發生社會運動,反映政治不穩,其深層次根源之一,就是私樓價格極高,住樓難。要是港青得以安居,恐怕內心憤怒之情,未必走向如此偏激。經歷幾十年來的努力,普羅市民手上有或多或少的積累,靜待置業機會,但私樓價格過高,一直望塵莫及。政府其實可以扶助一把,那就是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

    釋放約4萬億土地價值

    疫情下市民為自己的飯碗擔憂,本港財爺當家也不易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表明,未來幾年《財政預算案》都是赤字預算。政府財政紓困以及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已令本年度赤字估計逾3000億元,相當於GDP 10%至11%。財政儲備由1.1萬億降至8000多億元。可以預料,下個財政年度(2021/22)政府內部新資源減少,部門開支增長舉步維艱。

    政府面對未來多年財赤預算,現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透過出售公屋,吸納民間資金,得到龐大的收益。據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計算,出售公屋可以釋放約4萬億元的土地價值。與此同時,當公屋私有化之後,港府在維修管理方面也可減少承擔費用。可見,重售公屋是政府開源節流的一項舉措。對於公屋居民來說,自置租住公屋,可以大幅折扣成為業主,當然笑逐顏開,毋須擔憂成為富戶被趕走,對於子女的未來也提供了居住的基本保障。

    疫情如何振興經濟正是政府及各界關切的議題。回望昔日金融海嘯後,政府於2009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為私人舊樓進行翻新,推出「樓宇更新大行動」,獲得不少市民的好評。疫情嚴峻的今天,我們建議政府為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未雨綢繆,為公屋進行大規模翻新,可提高就業機會,振興經濟。待準備就緒,計劃一旦重推,也會激活連串的經濟活動,包括裝修、按揭、家具等,產生了漣漪效應。長遠來說,基層市民自置物業,也可為子女升學、投入小生意等,享受到資金融通的好處。

    經歷去年政治動盪,如今市民對政治前景欠信心,本港未來經濟如何走出陰霾又未有良方。無論中產及基層市民,對移民的話題討論熱烈,顯示港府必須施行德政以挽救人心。市民擁有安居之所,扎根於斯,較易培育出留港建港之情。本港現有14萬戶因早年政策得以自置居所,另有逾83萬戶公屋居民,當中樂意購買的住戶為數不少,只是該政策煞停。因此,租置計劃一旦重推,對穩定人心應有作用。

    政府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也大有裨益。首先,面對財赤的政府擁有更多資源,可以重投基建、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計劃,惠及市民。其次,基層市民得以安居樂業,縮減了貧富差距,怨氣減退,社會穩定,為外來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第三,該計劃一旦重新推出,有助疫後經濟展現新機,激活不同行業的機遇。因此,「租者置其屋」計劃是一箭多雕的舉措,為港人在逆境中提供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