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解決房屋問題需新思維

    2021-12-17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1年12月1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助理研究員 區浩馳

    解決房屋問題需新思維


    新選舉制度落實後首場立法會選舉即將舉行,新一屆議員將肩負完善特區施政,打開發展新局面的使命,各界對此抱以高度期望。

    目前公屋輪候時間將近6年,毫無疑問,解決房屋問題將是未來立法和行政工作重心。事實上,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將審視《城市規劃條例》等相關法例,並爭取在明年內向立法會提交草案,有意加速房屋供應。然而,至今提出的政策仍是力度不足,或流於概念,難在短期內為市民解困。因此,我們認為政府必須盡快設立明確量化目標,加速推展「熟地」和「半熟地」住宅項目,在5年內解決短缺問題。

    目前房屋供應短缺的嚴峻程度超出不少市民想像,根據我們年初預測,未來5年合共只有約18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供應,既無法滿足新需,也無法彌補舊缺。自《長遠房屋策略》首次提出以來沒有一年房屋落成量能夠達標,累計欠缺約12萬個單位。因此,我們認為未來5年的房屋供應目標應設定為30萬個單位,即每年平均6萬個單位,才可以使公屋輪候時間由現在的接近6年回落。

    增加中短期供應必須採取非常手段,我們預計在2026至2030年間將有約23萬伙供應,在逐一檢視相關項目後,我們發現有約12萬伙處於發展階段較後期的「土地平整、設計或建築工程」階段,以及「收地/重置或申請規劃許可」階段,換言之是屬於「熟地」或「半熟地」供應,有望通過拆牆鬆綁,推前到未來5年落成。

    由於缺乏專責統籌部門,目前新發展區各階段工作分散由很多不同部門處理,過程中難免出現互相推搪責任的情況,發展期比上一代新市鎮延長了不止一倍。因此,除了精簡程序,同樣重要的是在明確目標之後加強高層督導,我們建議參考以前拓展署的做法,為每個新發展區設立專項辦公室「催熟」土地供應,並在過程中為負責的公務員訂立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及相對應的賞罰機制。

    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香港理應已開啟議會運作暢順的新政局,但要及時解決過去積累房屋短缺,長遠落實大型土地開發,就需要進一步增強管治資本,而大幅度精簡發展流程就是先決條件。當局必須把握時機,跨越目前對中短期房屋供應束手無策的困局,才能真正重啟香港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