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解決公屋延誤才是治本之道

    2022-06-18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2年6月18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立法會議員 黃元山、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助理研究員 區浩馳

    解決公屋延誤才是治本之道


    基層瑟縮於「劏房」的情景令很多市民感到揪心,政府也為此興建更多過渡性房屋。雖然過渡性房屋能夠緩解部分基層住屋之苦,但過渡性房屋只是臨時的低密度項目,往往未能地盡其用,對市區土地資源來說更是浪費,而且多數入住家庭還未來得及適應環境,就要再度經受搬遷的折騰,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

    其實要解決「劏房」問題,始終在於要有足夠公營房屋單位供應。可是,過去數年公營房屋落成量近乎每年皆不達標,累計短缺超過十萬個單位,未獲分配公營房屋單位的基層家庭自然要蝸居在「劏房」。是什麼原因導致公營房屋供應落後?劏房問題又能如何「治本」?

    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營房屋項目陷入了不斷延誤的「惡性循環」。過去八年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中,每年平均都有15%單位延誤落成。

    事實上,如果將2015年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中提出的十年供應目標與過去的實際落成量進行比對,我們發現目標已無法達成,因此有關部門經常強調的「頭輕尾重」供應模式相信在未來也很難實現。

    為免重蹈覆轍,政府必須理清延誤原因。我們剛發布未來十年房屋落成量預測報告,深入剖析了三個較鮮為人知的公屋延誤個案。我們發現大埔頌雅路西是個「光說不練」的項目,政府早在2014年已首次進行地區諮詢,當時區議會亦已反映意見,但其後雙方反覆進行多次諮詢仍未能定案,導致項目至今已延誤超過7年。葵涌分區計劃大綱圖範圍內則有三個「躺着也中槍」的項目,由於同區一個私人重建項目提出司法覆核而被迫凍結發展,在爭議解決之前都無法完成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的核准程序。此外,屯門新慶路出現了公私營房屋「兩頭不到岸」的情況,過去雙方不但為此陷入爭端,未來發展也仍充滿變數。

    只有中斷項目不斷延誤的「惡性循環」,未來公營房屋供應才有達標可能,「劏房」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我們認為有三點值得政府考慮:一是為每個公營房屋項目都委任專責項目經理,督促各部門工作,理順地區諮詢過程,並通過一站式平台定期對外匯報工程進度;二是盡快落實通過精簡發展程序的法例修訂,避免未來再有項目長時間卡頓在法定規劃程序之中;三是更善用市場力量促進土地房屋供應,建立公私營合作互信,以免再有房屋項目錯失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