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共尋房屋問題出路 引入私人市場力量

    2021-12-27

    文章原載《星島日報》2021年12月2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

    共尋房屋問題出路 引入私人市場力量

    [閱讀相關研究報告 - 拆牆鬆綁 精簡程序 速解「十二萬伙急」短缺]

    [閱讀相關研究報告 - 提速新界城鎮化 助力香港創新天]

    由私人發展商成立的社企近日倡議發展全港首個非牟利的私人資助房屋項目,由發展商捐出一幅位於新界西的土地交給社企發展,然後以新居屋計畫作為藍本將單位出售給市民。即使只是一個試驗計畫,但筆者樂見政府對此持開放態度,希望能夠起一個示範作用,鼓勵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問題。

    雖然計畫內的細節尚未完全公布,但當中提出如「上車易按揭」及「漸進式供款」的特點,減輕首置買家的負擔,確實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創新思維。誠然,由於涉及改變現行樓宇買賣及按揭政策,因此詳細的執行機制仍然有待與政府及銀行方面商討。然而,對於大部分市民而言,未能上車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首期去買第一個物業,因此筆者期待各方可以進行務實討論達成共識,以便提供更多安居選擇,豐富置業階梯,從而實踐全民安居願景。

    創新思維 解決房屋問題

    此外,計畫也建議建造300個實用面積介乎300平方呎至550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改善居住質素,令市民可以「住大啲」。事實上,現時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細絕亞洲之餘,更是少於1.5個停車位!政府早前公布更新版的《香港2030+規劃策略》,報告內定下人均居住面積目標,將會較現時提升三至五成,即215至237呎。但如果要媲美新加坡的程度,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首先要增加六成,更遑論追上人均居住面積近乎是我們兩倍的深圳。這次的計畫雖然踏出了第一步,但在這方面我們依然要繼續努力。

    目前較大的爭議主要牽涉補地價問題。社企倡議售價低至市價約五折至六折,與現行的居屋相若,但這必然需要政府方面在補地價金額上做出讓步。現時房委會興建居屋,會向政府支付項目發展成本的35%,作為政府提供平整土地及基礎設施的成本,並收取1000元象徵式地價。

    提升面積 改善居住質素

    而房協作為私人但亦是運作多年的獨立非牟利機構,其所發展的資助房屋,政府會收取三分之一地價。至於今次的社企雖然是非牟利,但始終背後涉及私人發展商,在處理補地價時必須更加公開透明,以避免潛在的爭議。

    公開透明 避免潛在爭議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統計,過往8年累計短缺約10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相比之下,雖然今次建議的單位數量不多,但期望可以推動社會不同持份者更積極攜手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政府方面,亦不妨一併考慮其他方式引入私人市場力量,包括重新引入「私人參建」公營房屋,以達致多管齊下增加房屋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