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土地

    融合文化科技 塑造宜居新市鎮

    2021-04-27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1年4月2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助理研究員許雅婷

    融合文化科技 塑造宜居新市鎮


    盡管香港房屋和建屋土地不足乃人所共知,新界的新發展區發展項目仍往往飽受抨擊,因為有將軍澳和天水圍這些先例在前,它們都淪為「睡房社區」,就業機會和文娛活動乏善可陳,社區功能僅僅限於供居民晚上回家睡覺。隨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以及北環綫陸續上馬,香港能否把握時機,為新界塑造一個全新願景?

    科技和創新將主導未來的經濟發展活動,世界各地都正積極吸納相關人才,設法推動持續的經濟增長。許多城市別出心裁,創建具吸引力的社區,透過營造文化氣息濃厚的生活氛圍,從而招引創科企業和機構進駐。這些融合文化和科技發展的區域,可統稱為文化及科技園區(cultural technology districts,CTD)。

    CTD的城市規劃方針,是文化與科技並重。一方面,它為大學和企業預留足夠土地,以支援科技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它亦配備一定的文化和創意空間,增進城市的魅力。一旦欠缺這種鼓舞人心、推動創意的文化氛圍,創新注定事倍功半。

    燕豪芬發展智慧港 解經濟危機

    荷蘭燕豪芬智慧港(Brainport Eindhoven)被譽為世界頂級的科技園區,但其實約30年前,燕豪芬的製造業隨着全球化轉移到其他國家,面臨經濟凋敝的困局,失業者眾。其時政府、商界、大學攜手化解危機,成立開發智慧港的委員會(Brainport Development),着力改善市內的經濟發展,官商學合力規劃智慧港的發展綱領,推動開放創新,並選址於燕豪芬科技大學周邊設立高科技園區(High Tech Campus),令當地經濟在短時間內復甦。今天許多尖端科技,比如用於製造大部分智能手機晶片的光刻機,也是智慧港的研發成果。

    相比其創新能力,燕豪芬的創意和設計文化也毫不遜色。在燕豪芬科技大學旁的Strijp-S/T本來只是荒廢的舊工廠,後來被活化成藝術區,設有多個文娛設施和設計學院。Strijp-S/T旨在成為一個「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鼓勵租客、訪客、學生和學院不斷互動和撞擊,實行各種社會實驗。燕豪芬以科技樞紐為定位,並融合了迷人的文化和創意氛圍,人才、初創和跨國企業遂對它趨之若鶩。

    橫濱荒廢船廠 變身璀璨海灣

    位處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的橫濱港未來21(MM21)是個新晉商業區,薈萃日本的研發設施以及一眾大型跨國企業,亦是橫濱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鮮為人知的是,這個黃金地段在1990年代以前是一個造船廠,橫濱市政府在1983年落實計劃,重建橫濱港區,把MM21發展成為新的商業中心。為確保計劃順利推行,市政府授權都市整備局協調各方,牽頭發展,並為企業提供適當的政策輔助。今天,蘋果、聯想、三星等科技巨擘均已坐落MM21,它周邊的音樂廳、能劇舞台和博物館每年亦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旅客。

    回顧香港,新界將會迎來許多令人振奮的發展:落馬洲河套區創科園將可捕捉科技之都深圳所帶來的龐大機遇,而北環綫則把新界東北和西北連成一體,令進出新界變得更輕而易舉。同時,新界亦具備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包括原居民和非原居民村落、農地、文化遺產、郊山風光等,與其坐視就業中心區散落在新界各地,倒不如仿效CTD的發展模式,策劃工作與生活並重的優質社區。

    港應設專責機構 發展優質社區

    參照海外經驗,香港政府不妨設立一個專責機構,邀請官商學代表共同出謀劃策,並推動發展計劃。政府也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和資助,吸引企業進駐香港。這些企業不僅能帶來高增值的職位,還能引進新的科技、知識、資本和商業網絡,那正是任何新發展區都極為渴求的。同時,人才也是促進創新的關鍵,政府也要更積極鼓勵人才來港,吸引海外專才以及在海外升學的香港學生回流本地。

    當中,城市設計也是舉足輕重,許多城市都劃定了廣闊的公共空間、文化地標、藝術裝置,並舉辦大型盛事,凡此種種皆能塑造充滿創意的氛圍,促進創新,並且吸引各類企業和人才。

    誠然,規劃時還要考慮眾多因素,我們無意在此逐一列舉,然而以上建議仍不失為一個切入點,去設計下一代的新市鎮。

    面對房屋長期不足,人們的討論焦點難免集中在房屋供應,而非其他規劃考量,然而我們已親身經歷這種「見樹不見林」的不良後果--散落新界各處的睡房社區。香港人需要的並非只是一個睡眠的空間,我們需要宜居的新市鎮,生活、工作、玩樂和學習都在咫尺之遙,而非每天都要千里迢迢、攀山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