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土地

    「北部都會區」真正亮點 在於打破深港隔閡

    2021-12-24

    文章原載《文匯報》2021年12月24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研究員 許雅婷

    「北部都會區」真正亮點 在於打破深港隔閡


    立法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代表香港正式揭開「愛國者治港」的新章。各界都期盼勝選的90個立法會議員提出務實的政策建議,塑造良政善治的新貌,幫助特區政府解決深層次矛盾,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覓地建屋要多管齊下,而大規模發展新界就是當中關鍵的一環,原因有三。首先,現時香港的城鎮化程度相當低,只有約兩成土地是規劃完善的建成區。相對之下,深圳已將近一半土地城鎮化,而新加坡更有七成半用地為建成區。其次,目前發展高度集中於僅佔全港一成面積的港九市區,在餘下的新界地區中,有不少農地、棕地、綠化帶等土地未妥善規劃發展。再者,以往城市規劃由「中環視角」主導,新界雖坐擁毗鄰深圳的優勢,但往往被視為香港的後花園。未來要把握港深發展之機遇,香港應該提升至「大灣區視野」,積極推進新界城鎮化。因此,特區政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方向也是正確。

    「北部都會區」的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差不多全港面積三分之一,乍聽之下,規模碩大無比。不過,規劃範圍內單是水體(河、湖、海、地下水等水累積處總稱)已佔兩成,郊野公園及濕地亦佔三成。除卻現有新市鎮,以及古洞北、洪水橋等正在進行的發展計劃,新增的額外土地其實只有600公頃,比明日大嶼第一期的1,000公頃規模更小。

    話雖如此,「北部都會區」的亮點其實在於其策略性意義 ── 規劃突破深港兩地的隔閡,有助香港善用大灣區的優勢,從而建構兩地在經濟、民生等全方位協同發展的新格局。若要成功落實「北部都會區」,香港就要積極推動港深於交通基建、基礎設施及產業發展三方面攜手合作。

    港深攜手 打造發展新格局

    第一,是交通基建的互聯互通。「北部都會區」將會有三條過境鐵路,鐵路的具體走線如何?怎樣連接深圳的交通網絡?人和貨物的過境程序能否更快更便捷?這些問題都值得港深兩地探討。

    第二,是基礎設施的共建共用。新界及邊境地區目前有不少鄰避性基建,如堆填區、屠房、污水廠等等,與將來的都會區發展不協調。在港深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兩地政府可研究在建造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空間。

    第三,是產業發展的互助互補。如果要與維港都會區的經濟總量不相上下,那「北部都會區」就必須要有蓬勃的創科產業生態,才能夠創造出千億以上的生產總值。問題是,特區政府一向主張「大市場小政府」,主動培育產業「由無到有」的例子幾乎沒有。在這方面,香港可以參考內地及國際經驗,積極作制度突破,並善用港方基礎研究的優勢與深方轉化研究成果的特長,做好做大如生物科技這類具備龐大潛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