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教育及青年

    政府能否藉修例提高專上學院競爭力?

    2021-05-21

    文章原載《明報》2021年5月21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研究助理 蔡伯賢 

    政府能否藉修例提高專上學院競爭力?


    由於歷史緣故,本地8 間教資會資助大學比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更為成熟。綜觀歐美,自資界別的教學質素卻遠勝公立名校,私立大學麻省理工、史丹福與哈佛更躋身「QS世界大學排名2021」三甲。那麼為何本港的自資界別卻未能發揮其靈活、自主、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呢?問題癥結在哪裏?

    擴闊學院及課程範圍 提高競爭力

    現時於本地開辦自資專上課程的機構,可分別經由《專上學院條例》(第320章)或《教育條例》(第279章)註冊。由於該兩條例在校舍、學生取錄及教師等範疇的規管標準不盡相同,院校之間難以公平競爭。不過近日教育局有意將自資界別一併交由第320 章規管,並修改有關條文。預期此舉能夠帶動校政改革,重建坊間對自資界別的信心。可惜的是,教育局未有交代日後會以哪一條例規管教資會資助大學附屬自資院校,難以全面推動自資與資助專上教育的並行發展。

    另外,教育局有意廢除第320 章「提供為期最少4 年的主修課程」的辦學要求,使自資界別的課程編排可更靈活。特別在疫情之下,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MOOC)和微學位正在全球高速發展,學生因而能按自身進度和興趣,修讀國際一流大學開辦的課程。教育及工商業界宜把握是次契機,研究多方如何合作,將這類課程因應業界所需技能,令學習資歷得以接軌,促進人們終身學習。

    調整非常規收生比例 收生更靈活

    目前自資界別的資源出現錯配:一方面,部分課程競爭激烈,有些學生遂退而求其次,報讀一些俗稱「水泡科」,即較少人競爭但不適合個人發展的課程;一方面,有些學科的學生流失率偏高,讓教育資源不能落入其他有潛質的學生手中。因此,教育局應賦權自資界別因應其實際需要,可適時調整非常規收生比例,培育合適人才貢獻社會。

    推動商校合作 吸納教育團隊人才

    現時自資院校教師的質素較為參差。我們認為,除了為自資院校提升師資資源外,有關修例對於教師招聘政策,應容許更多行內頂尖人士成為客席講師和教授,深化商校合作。澳洲多份研究就指出,行內頂尖人士應與院校保持互動,把最新的應用技術帶入課室。就例如,昆士蘭省的航空業與政府教育部門、高中及大學合作,邀請業界翹楚撰寫相關科目的課程,並為學生提供一連串訓練。由於課程內容與學生未來職業的性質相互緊扣,故能大幅提升其學習動機。

    其次,院校甚少與業界合辦專業發展課程,現行教師亦鮮有機會持續進修,教學內容因而難以緊貼行業發展。其實澳洲及英國院校都有提供眾多誘因,吸引教職員參加相關培訓活動,確保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TVET)的教師具備行內的最新知識。香港宜參照兩地,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况的持續專業發展計劃。

    與業界共撰長遠規劃

    為優化教育成果,加強自資院校的定位和競爭力,院校編撰策略計劃時不宜閉門造車。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建設局就在2019年成立了iBuildSG勞資政委員會,邀請了行內領袖與高等院校、建築與營造署及建築業聯合委員會共同規劃發展策略,確保當地高等教育學府的課程設計與時並進。我們深信,進一步鞏固商校合作,能有助院校針對業界發展需要,舉辦各種適合的教學活動與實習計劃,有效避免人才供求錯配。

    展望未來10 至20 年,社會上將出現很多前所未有的工種,而現有教育模式並未能提供相關訓練。局方應把握是次《專上學院條例》的修訂,協助每所自資院校集中資源,發展具潛質的專業範疇,提高整個界別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