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

    2021-04-21

    只爭朝夕 解土地「三低」死結
    雷厲風行 破供應「乾涸」困局


    【2021年4月21日,香港】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今天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提出要:「只爭朝夕,解土地「三低」死結;雷厲風行,破供應「乾涸」困局」。報告指出,本港正陷入「熟地」供應低,房屋落成低、居住質素低的「三低」死結,政府須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實現《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的十年供應目標。基金會為未來十年公私營房屋供應作出獨家預測,呼籲特區政府立即行動,提速推進各項造地計劃,盡全力精簡土地及房屋發展的審批程序。基金會亦呼籲社會團結一致,支持政府在所有土地及房屋計劃上積極推進,合力破解供應「乾涸」困局。

    「熟地」供應低:土地發展停頓,接近彈盡糧絕

    過去20年香港缺乏大型土地發展計劃,導致可發展土地供應量逐漸枯竭,政府手頭上的「熟地」寥寥可数。報告列舉可供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為例,可建單位由三年前「熟地」供應高峰時的25,500個,下跌至本年度的13,020個水平。

    量低之餘,質素亦有所下滑。在政府賣地計劃中,可提供少於100個單位的「蚊型地」比例,在短短六年之間由10%急升至40%。此外,在來年的賣地計劃中,亦有不少地皮屬於未能作即時發展的「生地」,部分正等待《分區計劃大綱圖》的修訂,部分則尚待清理。可見政府在覓地建屋方面雖已殫精竭慮,但每每事倍功半。

    房屋落成低:公私營房屋供應持續落後

    儘管私人住宅落成量去年呈現一次性反彈,但綜觀私人住宅的發展週期,自2018年中起的放緩趨勢並未改變。報告預測,未來五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年均只有約15,000個單位,較去年實際落成20,900個單位少28%。

    公營房屋方面,報告預計未來四年的年均供應量為21,800個單位,較《長策》目標落後28%。

    居住質素低:私樓越來越貴,越來越細

    供應短缺亦對居住質素帶來負面影響,市民不但會「越住越貴」,更會「越住越細」。報告預計,未來新落成私人住宅單位的平均建築面積,將於2024年跌至小於600平方呎(以實用率8成計算,實用面積將小於480平方呎),比2012年小了近三分一。事實上,近年市面上除了「劏房」及「貨櫃屋」外,還湧現了不少「納米樓」甚至是「太空倉」,當中「太空倉」面積最少只有約20平方呎,情況堪悲。

    稍為有望改善的地方是,根據發展商向屋宇署提交的建築圖則及公布的售樓書推算,「納米樓」(即實用面積小於215平方呎的住宅單位)的落成量可預期於明年後從高位回落。

    政府須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實現《長策》目標

    基金會過去曾多次指出,政府在《長策》中訂立的十年房屋供應目標過於保守,無法彌補過往累積的供應短缺,更遑論改善市民的居住質素。儘管目標如此保守,政府仍須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可能實現。為了檢視政府能否達成《長策》的十年房屋供應目標,基金會今年首度發表未來十年公私營房屋供應的獨家預測,以及達至《長策》目標的量化分析。

    政府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言明,已物色到可供未來十年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所需土地。但根據基金會的預測,如果各項造地措施繼續以目前速度推進,未來十年只可供應277,400個公營房屋單位。若要達到政府《施政報告》中的數字,各新發展區及其他主要造地計劃,需要較原定進度提前兩年完成,而每年從土地改劃得來的單位數量,亦需要較現時增加5%。

    至於私人住宅方面,基金會預計2026至2030年間,每年平均只有12,000個單位落成,不但比未來五年年均15,000個單位少兩成,也比《長策》的年均目標12,900個單位少。如要到達《長策》目標,各新發展區及鐵路項目進度,需提前一年完成,各私人發展項目每年可提供的單位數量,亦需較現時增加5%。

    雷厲風行 破供應「乾涸」困局

    基金會建議政府雷厲風行,加快推進所有主要造地計劃,包括新發展區、土地改劃、鐵路上蓋物業,以及市區重建等,同時精簡現行土地及房屋發展的行政程序。具體措施方面,基金會建議政府著力研究壓縮新發展區的發展流程,並落實「基建先行」,提速各項支援新發展區的交通基建項目,尤其是道路方面的十一號幹線、屯門繞道及P1公路,及鐵路方面的北環綫、屯門南延綫及東涌綫延綫。

    另外,基金會亦促請政府確保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的「項目促進辦事處」能認真發揮職能,精簡私營房屋發展的行政及審批程序。

    公營房屋方面,基金會在2020年的報告中已經指出,不少公營房屋項目均受不同的官僚程序影響而有所延誤,以致無法及時動工。基金會建議政府透過去年施政報告中擴闊職能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理順不同部門的協調及精簡當中的官僚程序,以壓縮公營房屋項目的發展時間表。

    社會上對於增加土地供應有不同的建議及討論,包括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迪士尼樂園二期用地,甚至是桂山島等。正如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表示,解決香港房屋問題難度大,但總要有開始的時候。基金會認為提升中短期房屋供應的關鍵,始終是集中精力確保已在進行中的各新發展區可以盡快落成。事實上,以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早在90年代初開始規劃,但預計分別要到2031及2038年才全面落成,前後需時接近40年,實在難以接受!

    展望未來,政府必須有開發具規模和完善配套的新市鎮的能力,而又同時擁有建立土地儲備的長線策略目光,以支援香港的長遠發展。「明日大嶼願景」是當中的重要一環。「明日大嶼願景」更可調整社會對未來土地房屋供應的預期,成為政府與各持份者交涉過程中的「催化劑」,有望促使現有土地擁有者盡快發展手上的土地,釋放其潛在的價值。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 表示,「香港的房屋供應就如麵包師傅需於短時間內製作大量優質麵包一般。欠缺『熟地』、發展過程被拖慢,就有如麵包師傅只有少量麵粉,使用的設備亦運作不良,即使竭盡所能,亦只能緩慢地製作出有限的麵包,使房屋供應『又貴又細』。要扭轉此趨勢,我們需盡快拓展新發展區,竭力推動可以釋出大面積發展用地的相關工作。希望社會可以團結一致,支持政府在所有土地及房屋計劃上積極推進,合力破解供應『乾涸』困局。」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 指出,「過去20年來,香港都沒有進行大型的土地發展計劃,土地儲備開始乾涸,缺地的困擾日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明日大嶼願景』作為長遠土地供應計劃,可改變持份者對未來土地房屋供應的預期。同時,由於政府與現有土地持份者的交涉過程中,往往牽涉潛在的清拆及重置問題,大大拖慢各新發展區及其他土地供應措施推進的步伐,『明日大嶼願景』可作為交涉過程中重要的『催化劑』。」

    《只爭朝夕 解土地「三低」死結      雷厲風行 破供應「乾涸」困局》土地房屋研究報告:
    中文版:
    https://bit.ly/3xdPwly
    英文版: https://bit.ly/3emS1ZY

     

    Photo%201%20(2).JPG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最新的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報告指本港正陷入「熟地」供應低,房屋落成低、居住質素低的「三低」死結。圖: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 (中)、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先生(左)、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潘灝儀女士(右)。

     

    Photo%202%5B1%5D.jpg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表示,欠缺「熟地」、發展過程被拖慢,就有如麵包師傅只有少量麵粉,使用的設備亦運作不良,即使竭盡所能,亦只能緩慢地製作出有限的麵包,情況令人擔憂。

     

    Photo%203_0.jpg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先生認為「明日大嶼願景」作為長遠土地供應計劃,可改變持份者對未來土地房屋供應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