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

    2018-12-03

    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

    KCC05127%20800.jpg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題為《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的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圖示︰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先生(左五);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左四);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右四);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左三);美國杜克大學及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醫學及全球健康教授湯勝藍教授(左二);新加坡衛生部醫藥總監王建忠副教授(右三);世界家庭醫學組織(WONCA) 主席李國棟教授(右二);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左一);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右一)。

    【2018年11月30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下稱「基金會」)發表題為《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的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香港醫療體系尚未能切合21世紀新時代的需要,要從根本解決現有問題,必須改革目前偏重於住院和急症護理的醫療制度。基金會倡議建立一個強大的綜合醫療平台,以人為本,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為每個市民提供完善的醫療護理服務,讓他們在生命歷程中,得到全面的關懷照護。

    醫療護理服務追不上時代 改革刻不容緩

    年紀越大,患上慢性病的機會越高,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本港是現時全球最長壽的地區,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7.7歲,男性則為81.7歲。人口老化會帶來更多的慢性病,而部分的慢性病是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去預防的;因此,一個有效和可持續的醫療系統才能與時並進。多年來,香港醫療制度著眼於以醫院為中心的急症護理,實在不適用作長期病患的護理服務系統,更不足以應付人口老化為社會經濟帶來的壓力。除非我們能加快改革步伐,否則將面臨難以克服的挑戰。目前香港的醫療體系各方面的銜接不佳,在基層醫療與住院服務之間、醫療與社康護理之間、公私營界別之間均各自為政,導致未能妥善照顧所有病患者需要。長此下去,只會為醫療體系帶來經常超負荷的狀態。

    DSC02703%20800.jpg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於發布會上致辭。

    其實,醫療體系的問題是有目共睹。有數據顯示,若有適當的門診照護(包括基層醫療、社區護理等),公立醫院有近一半的入院個案是可避免的。基層醫療發展不足的表徵,是醫院和專科以外的社區醫療資源(包括相關的人手、設施、網絡等)相對短缺,發揮不了預防性護理和慢性疾病持續管理的把關角色。報告指出,在30天內未經預約再度入院的個案約有20%。這反映了出院後社區醫療護理支援不足。

    香港公立醫院服務負荷過重,診症輪候時間進一步增加,大幅減低市民接受醫療服務的便捷程度,正正反映了醫療體系發展滯後。總而言之,當現時香港醫療體系繼續以治病為本,而又未能妥善照顧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的院外護理需要時,香港醫療系統就自然地出現供求錯配,成效減低,因此,改革是刻不容緩的,也必須針對性地重整醫療服務模式。

    DSC02375%20800.jpg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在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的發布會上致歡迎辭。

    建議一:扭轉「治療為本」 實現「以人為本」

    報告強調,必須透過不斷努力,讓現時以「治療為本」,轉型至「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鼓勵病患者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們需要推行促進病患者自我照顧和強化社區支援網絡的措施。報告建議政府擴大「病人自強計劃」,更全面涵蓋各種疾病,最終讓所有病患者受惠,甚至讓任何人都能防患未然;並盡快建立「病人資訊平台」,作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的一部分,讓患者能夠培養自我監察健康狀況的意識和能力。

    DSC02992%20800.jpg
    領導是次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指出,香港需要一個能切合21世紀需要的醫療體系,以便滿足香港人口不斷變化的需求,緩解現時醫療系統承受的負荷和壓力。

    建議二:加快擴展地區康健中心  推動跨界別合作

    報告指出,政府要重整提供醫護服務的方式,讓病患者在就近的社區內,得到綜合的護理。在現時籌備的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試點計劃的基礎上,我們建議進一步加強社區的網絡聯繫。其中的關鍵,是要更有效促進基層醫療醫生、專職醫療人員、社福界和非政府組織人員之間的跨界別合作,讓醫療和社區服務之間的護理得以延續和無縫接軌。

    我們希望在評估和完善後,不斷擴大和深化的模式會引發政府全盤深入研究以及重新界定私營界別在基層醫療、慢性病管理、和長期護理的角色。

    DSC02416%20800.jpg
    美國杜克大學及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醫學及全球健康教授湯勝藍教授就中國醫療體系改革的策略、政策與項目作演講。

    建議三:加快基層醫療發展步伐 提升相關人力資源

    要全面加快香港基層醫療的發展步伐,最理想的情況是每個人在自己生命歷程中,都得到一個相熟的基層醫療或家庭醫生的貼身照顧。報告建議,進一步促進「基層醫療醫生與病人的夥伴關係」。為此,我們必須建立足夠和合適的醫護人手,包括家庭醫生、可處理多種慢性疾病及老齡併發症的全科醫護人員、護士、專職醫療人員等。

    建議四:醫社資源共享 促進醫社合作

    報告建議,政府有需要全面檢討各項醫療和護理的機制,加強各方面的聯繫和參與,包括護理途徑的設計、臨床指引、護理計劃、轉介和出院程序。為進一步促進醫社合作,報告建議政府研究讓醫療和社康護理部門/組織共享撥款,並就撥款的靈活運用達成共識。

    KCC04870%20800.jpg
    新加坡衛生部醫藥總監王建忠副教授在發布會上分享新加坡醫療改革的經驗。

    建議五:成立綜合護理督導委員會 改革醫護管治

    醫療制度改革複雜,醫護管治架構需要支持和促進發展新服務模式。就此,報告同時建議政府成立綜合護理督導委員會,由跨界別人士監督整個醫療體系整合的進程,讓專家顧問委員會協助政策制定者,確立改革領域及制定改革策略。政府應考慮預留研究資金,委聘機構進行相關的研究。

    事實上,整個醫療制度應以需求為依據作規劃,實證為本,確保能夠滿足地區的不同醫護需求。

    DSC02548%20800.jpg
    世界家庭醫學組織(WONCA) 主席李國棟教授在發布會上,講解如何優化香港的基層醫療服務。

    使醫療制度適得其用 切合未來需要

    上述建議將有助醫療制度邁向以基層醫療作主導的護理模式,有效應對迫切挑戰,使我們的醫療體系切合未來需要。

    負責領導是次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指出:「建立完善的管治架構,是推進醫療改革的關鍵。香港急需一個能切合21世紀需要的醫療體系,解決資源錯配的問題,更有效回應市民的需要,尤其要在基層醫療和社區護理的發展,投放更多資源。」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強調:「改革醫療體系的需要迫在眉睫,如果未能在醫療制度上做到根本改革,再多的資源投放,都只會是事倍功半,所以必須針對醫療體系的銜接問題進行整合。」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指出:「希望政府採納我們的意見,建立完善管治架構,支持和促進發展以基層醫療作主導的護理服務,並且希望政府抓緊機會發展現代化和創新的醫護系統。」

    KCC05370%20800.jpg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教授(左三)與三位演講嘉賓於座談環節探討香港醫療系統的重心所在。圖示︰新加坡衛生部醫藥總監王建忠副教授(左二);美國杜克大學及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醫學及全球健康教授湯勝藍教授(右二);世界家庭醫學組織(WONCA) 主席李國棟教授(左一);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右一)擔任座談會主持。
    KCC05464%20800.jpg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在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的發布會上致閉幕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