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2019-04-11

    醫療體系承載力受嚴重挑戰
    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2019年4月10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題為《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報告指出,人口急速老化及慢性病負擔加重,將進一步加劇公營醫院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

    非本地培訓醫生現時只有通過「考試」途徑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另外有一條「免試」途徑,雖然某程度上可以允許在港執業,但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基金會呼籲無論是「考試」或「免試」途徑,都可以參考外國相關的例子,藉著提高這些途徑的彈性,以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人才。增加「考試」途徑的彈性,包括考慮免除執業試前的實習要求,和可以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本地醫院實習。而增加「免試」途徑的彈性,包括讓在公營醫療機構執業達指定年數,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等等,以吸引更多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緩解人手不足情況。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 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左起)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團結香港基金社會發展研究主管張博宇先生,發表題為《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

    本港公營醫療體系瀕臨崩潰,醫生嚴重短缺

    報告指出,香港醫生短缺情況極其嚴峻,醫生與人口比例是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3.4,較國際同儕如新加坡的2.4還要低。香港需要增加約3,000名醫生,方能趕上新加坡的比例,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水平,則需要增加約10,000名醫生。

    超負荷問題在公營醫院尤其明顯。目前公營醫院提供超過八成的住院病床日次,65歲或以上長者的比例更超過九成,但在公營醫院工作的本港在職醫生卻只佔整體約五成。雖然公院醫生數目在2008到2017年間上升了24%,但增長未能追上服務需求及工作量上升,亦不足以彌補流失數量。公院醫生需要照顧更多病人,工作量百上加斤,再加上轉到私營醫療機構的誘因增加,令公院醫生短缺問題難以解決,危機進一步惡化。

    人口急速老化及慢性病負擔加重,令醫生短缺加劇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65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百分比,預計由2016年的15.9%,倍增至2036年的29.1%。人口老化,加上老年病顯著複雜,加重了公營醫療機構的需求壓力。2016年公營醫院的病床使用率,每1,000名65歲以下人士為1.9張病床,65歲或以上則為10.5,75歲或以上更高達15.7。此外,愈趨普遍的慢性病,亦為醫療體系帶來日益沉重的負擔。報告指出,目前醫生人手短缺不只是以數百計,而是以數千名醫生計算,大幅高於政府的估算。報告認為,要緩解醫生短缺危機,政府急需考慮提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醫療體系的作用。

    關於「考試」途徑的建議

    建議一:提供執業試的考試大綱及預習材料

    在現行制度下,非本地培訓醫生若想正式註冊在港執業,必須通過三部份的香港醫委會執業試。數據顯示,2017年執業試第一部份(第一及第二次應試)的合格率平均只有26.5%,而第三部份臨床考試的合格率亦只有42%,遠低於其他司法管轄區如美國,當地筆試及實習試的合格率均高於70%和80%。

    相對其他地區,香港執業試的考核範圍、資源及參考材料均較為粗略,亦較難獲取,阻礙了申請人充分預備應考。因此,我們建議檢視執業試提供的考試大綱及預習材料,提供更全面和詳細的資訊,讓考生有充分的準備,公平地參與考核。

    建議二:考慮免除執業試前須具備實習經驗的要求

    雖然通過執業試之後仍需完成實習,才能正式成為本地註冊醫生,但實習卻被列為應考執業試的先決條件,這對沒有實習經驗但卻取得資格認可的外地醫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潛在的障礙。報告建議考慮免除執業試前須具備實習經驗的要求,與英美等地看齊。

    建議三:可用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本地醫院實習,以吸納更多海外醫生來港

    按照現時規定,要在香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必須通過本地醫院的實習考核,不能以海外經驗取代。報告認為,為吸納更多海外培訓人才進入公營醫療體系,當局應參考英國的相關做法,設立多一個選擇,讓已通過考試的人士,在有條件下(如之後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一段年期),可用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於本地醫院實習的規定。

    關於「免試」途徑的建議

    建議四:考慮讓公營機構執業達指定年數的醫生,從有限度註冊晉升為正式註冊

    現時經免試途徑在港獲取有限度註冊的醫生,毋須應考醫委會的執業試,但暫未有機制,令他們成為正式註冊醫生,這與其他司法管轄區具清晰晉升階梯的「免試」途徑有差別。例如新加坡透過「免試」途徑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佔整體可執業醫生約40%。因此,報告建議當局亦應考慮讓公營機構已執業達指定年數的醫生,可以從有限度註冊晉升至正式註冊,以提高在港執業的吸引力。醫管局透過有限度註冊機制招聘海外醫生時,也應該考慮普通科醫生。

    建議五:於世界排名前50醫學院取得資格的醫科生,有條件地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

    報告亦建議,當局應考慮列明申請有限度註冊醫生的學位資格,如在世界排名前50位醫學院取得醫學資格,最終能有條件地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而在這些醫學院獲取醫學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應獲優先考慮。

    建議六:放寬有限度註冊醫生,須在海外的醫療註冊的要求。

    醫生必須持續在海外的醫療機關註冊,這種明確規定令有限度註冊在港執業的吸引力受到限制,而其他司法管轄區並無此規定。要增加在港執業的吸引力,報告建議香港應考慮放寬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在外地醫療機關註冊的要求。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 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針對本港醫療體系面對的挑戰,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表示倡議報告中的六大建議可紓緩醫生短缺的危機。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強調:「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正瀕臨崩潰,本港醫療體系面對的挑戰眾多,如能全方位改革現時的醫療體系,並發展、設計及建立一個以人為本、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綜合醫療體系,可從根本紓緩醫生短缺的危機。所以,解決醫生數量不足的同時,亦應該考慮不同界別醫護人才,在醫療體系改革的角色。」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 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團結香港基金社會發展研究主管張博宇先生指出香港醫生短缺情況十分嚴重,超負荷問題在公營醫院尤其嚴峻。

    團結香港基金社會發展研究主管張博宇先生指出:「公營醫院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已經嚴重影響到公營醫療體系的服務質素,在情況進一步惡化前,政府應盡快採取合適行動,我們有急切需要更加接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地醫療體系的角色,解決醫療體系中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 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指出提高允許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途徑的彈性,可吸納更多合資格而優質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指出:「吸納海外醫生能夠紓緩本地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基金會促請政府提高允許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途徑的彈性,以吸引更多合資格而優質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政策倡議報告
    (中文版):http://bit.ly/2WYkbAc
    (英文版):http://bit.ly/2Gba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