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醫療政策研究報告

    2021-05-27

    增加人手  優化制度  縮短輪診時間  紓解醫療鬱結


    【2021年5月27日,香港】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今天發表第二份關於醫生人手短缺的研究報告,透過與在港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進行獨家深度訪談,並比較多個先進經濟體的醫生註冊及培訓機制,總結了窒礙本港增加醫生人手的各項挑戰,並相應提出22項詳盡建議,期望達致如報告標題《增加人手 紓病患久等 優化制度 聚環球優才》。

    面對醫生人手短缺持續惡化,病患年復一年受折磨,基金會呼籲,負責在香港引入及培訓醫生的機構持份者同心同德、立即行動,在引入、培訓、認證醫生的各個環節上拆牆鬆綁,移除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來港行醫的關卡,透過「開源」解決醫生荒的病灶,令廣大香港市民享受到適切而高質素的醫療服務。

    醫生人手荒未止血    專科病人苦候經年

    過去十年,香港嘗試通過增加本地醫科學額、調整政策以招攬非本地培訓醫生,以及改善挽留人才措施,盼解決醫生短缺問題,然而成效不彰。政府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顯示,本地醫生短缺情況持續並逐漸惡化,至2030年,醫生短缺人數將達1,610名,至2040年更將達至1,949名。基金會認為政府的推算偏向保守,實際人手荒比政府推算更加嚴峻。

    在公立醫院的漫長等候是普羅市民的切膚之痛!公立醫院多個專科輪候時間令人望而卻步,其中,眼科、內科、耳鼻喉科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長達123、90及83星期,不少病人在輪候期間病情惡化。

    香港醫療人手水平曾傲視同儕    卻不進則退

    香港的醫生短缺困境並非一直如此。在1996年9月之前,來自英聯邦認受國家的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以不經執業資格試而獲得香港正式註冊執業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曾經是醫生人手的重要來源,1996年之前,每年新註冊的醫生當中,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比例平均達53.8%。而且,香港的醫生對每千人口比例亦曾高於新加坡等先進經濟體,可謂傲視同儕。

    但上述路徑被廢除後,政府卻無強勢行動補充醫生人手,歷年來對阻擋引入醫生人手的關卡視若無睹、裹足不前,以致醫療體系百病叢生。香港醫生人手供應由領先同儕變成大落後。

    數據顯示,香港新註冊醫生人數大幅下降,當中,近年非本地培訓醫生僅佔新註冊醫生約一成。再者,醫生人手比例亦持續低企,截至2020年,香港每千人約只有2.0名醫生,追不上新加坡(2.5名)和世界其他發達地區(OECD成員國平均為3.5名)。我們需分別額外增加約3,500和11,000名醫生,才能趕上新加坡和OECD成員國的平均醫生對人口比例。

    獨家訪談吸納持份者聲音    提出多項改革方向

    為設法解決醫生人手荒,研究團隊在過去一年多,與服務本港公營醫療體系的有限度註冊醫生進行獨家的深度訪談,結合國際案例比較,歸納窒礙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行醫的多項關卡,包括:不合理及重複的實習安排、過於艱深及廣闊的執業試內容、缺乏明確的升遷及培訓階梯、不透明的海外專科資歷認證機制等。

    種種意見反映,香港變相在自建圍牆、阻攔醫生人才來港補充人手不足,令不少到香港以外學醫的港人子弟望「港」興嘆、欲回港服務卻歸家無門。就此,基金會相應提出22項制度改善建議,可參閱文末摘要或研究報告。

    建議優化引入、實習、培訓、認證、晉升  吸納不同資歷的醫生

    我們深信香港各個醫療機構持份者,包括特區政府、醫院管理局、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兩間本地醫學院等,應協力推動一個進取的改革方案,由釐清人才規劃藍圖做起,並致力完善引入、培訓、認證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機制。在不影響本地醫科生實習、就業和培訓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

    我們建議政府就食衞局「醫療人力推算2020」中所推算的醫生短缺數字,責成醫管局和衞生署增聘醫生,並以擇優而取方式,招攬本地或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才。為了擴大吸納人才的來源,醫管局的全球招聘工作亦應涵蓋各級別的醫生,並輔助他們進行實習、考試、專科培訓或專科資歷認證。

    首先,未有實習經驗的非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應該也可以報考執業資格試,而政府亦應確保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醫療機構取得實習機會。另外,執業資格試的內容及評核標準也應適時檢討。(建議二及六)。

    其二,對專科醫生或準專科醫生而言,培訓、認證和晉升機會對他們決定就業安排至為重要。為吸引優質人才來港,政府應繼續完善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專科培訓安排,包括足夠的培訓名額、醫專及醫管局合作考慮向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綜合合約;對於已在海外取得專科醫生資格的人才,政府應優化海外專科醫生認證機制及提高透明度。(建議三及四)

    其三,就著政府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為非本地培訓醫生開拓新的特別註冊途徑,從而吸納更多非本地培訓的香港永久居民醫生返港執業。我們期望新成立的「特別註冊委員會」以專業客觀的方式訂定認可醫學院名單;並應設立上訴機制,靈活地處理個別未符合所有指定準則的醫療人才。例如覆核已在本港醫療體系內工作一段時間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是否應加以招攬及保留。(建議四)

    不只小修小補    更要大力闊斧    方能移除人手荒的病灶

    基金會認為,政府是次修例以引入更多香港永久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是遲來的小修小補,但遠遠未及修補廿多年來醫生人才流失的傷口。我們期望,各個醫療機構持份者,同心同德、立即行動,以更大的魄力、更深更廣的改革方案,移除香港醫療人手短缺的病灶,令制度藥到病除,病人能及早就醫。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表示,「本港的醫生人手不足問題源於制度癥結及改革決心不足,以致拖沓廿年、情況惡化,令病人苦等受害。醫療界持份者應立即行動,移除制度障礙,為匯聚環球優秀醫療人才創造契機,迎頭趕上其他先進經濟體。」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表示,「政府展開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的工作,為非本地培訓醫生開拓特別註冊途徑,是踏出正確方向,但力度仍然不足。期望政府採納基金會建議,在引入、培訓、認證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各個環節上都拆牆鬆綁,最終造福市民。」

    《增加人手  優化制度  縮短輪診時間  紓解醫療鬱結》醫療政策研究報告:
    中文版:
    https://bit.ly/2TneXBG  
    英文版:
    https://bit.ly/3ukPyoR
    重溫發布會: https://youtu.be/5ATYbUIk-NA?t=367

    Photo%201%20(1).jpg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表示,本港的醫生人手不足問題源於制度癥結及改革決心不足,醫療界持份者應立即行動,為匯聚環球優秀醫療人才創造契機。
    Photo%201%20(2).jpg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認為政府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是正確方向,期望政府採納基金會建議,在引入、培訓、認證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各個環節上拆牆鬆綁,從而造福市民。
    Photo%201%20(3).jpg
    座談環節邀請到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陳麗雲教授(中)、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左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先生(右二)、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曾建平先生(左一)一起探討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面對的障礙及困難;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右一)擔任座談主持。
    Photo%201%20(4).jpg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第二份關於醫生人手短缺的研究報告,題為《增加人手 紓病患久等 優化制度 聚環球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