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萬鋼重申香港內地合作 共促三創發展鼓勵港青內地創業

    2015-12-07

    (香港2015年12月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今天出席團結香港基金舉辦「創新創意創業」午宴演講時表示,國家目前正從多方面加強和香港合作,積極共同推進三創發展。

    萬鋼部長表示,香港剛和內地簽訂了共同成立4個創客空間的發展協議,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可享受內地對發展創客空間的普惠政策。創業初期,國家甚至會按實習生身份,安排他們在內地的住宿、生活、朋友交友圈、導師輔導等,以促進香港青年與內地創客融為一體,加強兩地青年在創新創意創業上的合作。

    與此同時,深港亦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合作協定》,提高香港青年前往深圳創業的機會。

    萬鋼部長稱,國家已先後在香港科技園設立國家綠色科技產業化、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國家積體電路高新技術產業化等三個夥伴基地,與香港共同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此外,亦已成立了「粵港科技合作先行先試工作組」,推進粵港和深港的科技合作。至今,香港已有6所大學進駐深圳科技園,並與內地機構開展產學科研合作。

    萬鋼部長強調:「香港是全球科技重鎮、創新高地;而高地需要平原的支撐,重鎮也需要腹地的支持,內地和香港加強合作將有更大前景。」他又說:「香港的高等院校水準亦較高,香港的服務業、金融、商務、法律、智識財產權等服務業發達,還有一支設計、建築、檢測、測繪等專業人員隊伍,因而在高科技和互聯網產業有龐大的發展空間。」

    萬鋼部長特別鼓勵香港青年應滿懷信心走向內地。他指出:「內地有200多個眾創空間,1600個孵化器,高新區146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453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30家,區域技術轉移聯盟20個;香港青年走向內地進行創新創意創業空間廣闊。」

    除此,他又鼓勵香港商界應在科技方面作出更多投資。他說:「香港商界懂得看準市場,資本家賺快錢是天經地義,但也不一定只有發展房地產才能賺快錢。內地發展電動汽車,2014年電動車數量是8萬5千輛,今年會達到20萬輛,2020年要達到200萬輛。這個成長速度房地產也不一定能趕得上。」他又說:「內地推節能照明,結果在短短四、五年間已經成長為45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所以投資科技也是可以賺快錢。」

    12_7_2015 800.jpg
    科技部萬鋼部長應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就「創新創意創業」作專題演講,他鼓勵內地和香港聯合創新。

    提到內地與香港的科技合作,萬鋼部長表示,國家科技部與香港早於2004年便成立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至今已召開10次會議,在科研合作、科技獎勵、共建夥伴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此外,今後將繼續推進香港內地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共用國家大科學設施和科技資源、聯手參與國際科學計畫、加強科技產業園區創新合作、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鼓勵香港科技服務業內地發展等,共同營造優勢互補。

    他又稱,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把「創新」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其主要部署包括:第一、打造創新引領型經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互聯網+」;第二、推動大眾創業創新,目前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30家企業,2015年首8個月高新區新增註冊的科技型企業超過11.6萬家;第三、推進創新能力建設,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加強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第四、全方位推進開放創新,深化「一帶一路」和港澳台科技合作。內地2014年全社會科研支出達到13400億元人民幣,佔GDP比重達2.05%。

    萬部長800.jpg
    科技部萬鋼部長和團結香港基金創辦人兼主席董建華先生合影

    萬鋼部長今天特別應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出席午餐演講,發表《深化兩地合作、共促三創發展》的政策及工作。出席午宴嘉賓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創辦人兼主席董建華、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中聯辦副主任仇鴻女士、香港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香港浸會大學前校長陳新滋、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卓永興,以及本港科研界、學術界翹楚、科學家、青年領袖等。

    團結香港基金呼應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政策,一直致力倡導香港的「創新創意創業」。基金繼早前發布土地房屋研究報告之後,亦將陸續發表不同範疇的研究報告。

    (附:科技部萬鋼部長演講辭全文)

    尊敬的董建華主席、各位香港貴賓:

    感謝董建華主席為我介紹,我感到非常榮幸。香港回歸時我還在國外,當地與香港有時差,我當時等到很晚,就想等候一睹董建華主席的風采。

    2006年,董建華主席和夫人訪問同濟大學,我有您兩張尊貴的照片,一張是給您匯報工作,第二張是你看學生研發的汽車,您給了他們很大的鼓勵。還有一張我今天沒有帶來,我們兩個人坐在我研發的汽車在校內暢遊一圈,當時開得有點快,好在校內沒有交通警察。

    談到創新創意創業,團結香港基金是推動香港「創新創意創業」的重要力量。我和董先生多次交流世界能源發展問題,董先生的美國朋友很多,介紹我認識能源部長,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最近我跟董先生說「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董先生跟我說「三創」──創新、創意、創業,大家融合在一起。我想講的第一點是內地如何透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開拓發展新天地。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拓發展新天地

    1、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創新經濟

    創客其實是互聯網普及化下一種創新的形式。創客是有理念、有創意、有能力和不安現狀的人做成的,通過互聯網,利用開源軟件、開源硬件,把他們的思維用電腦做出來,然後透過微信討論形成創客群體,他既是用戶,也是創造者。

    如何支持這些創客創新創業?

    首先給創客提供一個生存的空間,通過市場的眾創形式,提供辦公環境、網絡空間、交流空間、科技資源交流匯集的空間,使它在市場化的支持下享有專業服務、資本化的便利結構,利用互聯網以需求為導向,形成全方位服務平台,使產品在網上廣泛推廣。服務業也可以眾包。

    其次要製造資金的通道。每個人都可以投資,你有1000元人民幣,也可以眾籌,全社會眾扶它發展。我們應該把實驗室打開,學生就是創客,讓創客們可以便利地、高效地、有指導地享用大學實驗室的資源,以降低創業成本。

    總而言之,通過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的創新組織、融資模式和生產方式,重構市場資源配置方式,讓智力資源、產業資源、社會資本更加開放、公平、自由流動。

    2、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眾創空間

    每次陪同李克強總理視察,李總理必尋找一個創客空間,每次都有指示,在中關村喝3W咖啡,當天的咖啡賣光了。我們一定要適應年輕人的希望,讓全社會的創新流動起來。

    具體應該如何做呢?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眾創空間。眾創空間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國際化的新型創業服務平台,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共同組成創業服務鏈條,通過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打造「互幫互助」、「用戶參與」的開放式創業生態系統。

    年輕人在互聯網時代不安現狀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也希望每個人有自己的創業夢想,我們要讓年輕人找到最大的創作空間。而要讓青年人創業,就要為他們做好服務工作,降低創業門檻,並讓他們的工作給世界知道,這就是政府要做的事。

    城市之外,農村版的創新就是我們推廣的「星創天地」,它是農業農村領域的眾創空間,為科技特派員、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鄉土人才、中小微企業營造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的創業服務環境。目前,已在重慶、陝西、四川等地開展試點。

    3、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

    鼓勵擁有豐富經驗和創業資源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擔任創業導師;鼓勵高校開發創新創業交流課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公共服務和資金支援。在眾創空間,年輕人特別願意把想法講出來,我們要對他進行輔導。這次我到科大,知道很多科大教授也當起了創業指導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授能量身訂造地幫助學生既完成學業、也能完成創業,非常好。

    本著「賽馬場上選駿馬,市場對接配資源」的理念,科技部聯合有關部委舉辦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迄今已經舉辦四屆。收到近6萬家創業企業和團隊報名,促成創業投資超過百億元,銀行貸款授信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4、加強創新創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研究開源硬件、開源軟件下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新型商業模式下,創新成果新形態和知識產權保護辦法。

    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將侵權行為資訊納入社會信用記錄,要特別重視對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

    破除限制新技術產品新商業模式發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礙,形成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標準體系。

    5、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

    政府引導:設立新興產業基金、中小企業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發揮財政引導資金的杠杆作用,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子資金、貸款風險補償、績效獎勵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創新創業。

    科技金融:促進銀行業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援力度,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完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退出和流轉機制,提高初創企業成功率。

    6、各具特色的創新活動開闢新市場催生新業態

    以顛覆式和迭代式為特色的創新,利用技術的突破、積累和不斷完善,創造新產品,滿足新需求,開闢新的市場空間。現在的機器人、無人機、手環等都是這種創新,以前巡查位於叢山峻嶺的電網是件困難的事,但有個年輕人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定航、用無人機巡視電網,解決了這個問題。每年的雙十一節的成功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變化,年輕人在商店看好自己中意的衣服之後,回到家上網來購買這件衣服;第二是流通成本太高,網購是對社會資源進行改革的很重要的方式。

    以重新配置資源為特色的創新,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改造傳統商業模式,降低商業成本、提高配置效率,以服務新業態為特色的創新,使眾多個性化的需求獲得專業化的服務。

    我過生日時,我女兒送我一個U盤,裡面是製作精美的家人生活照片,配樂,很美,我問女兒如何做到的,原來青年人懂得上「豬八戒網」,那上面匯集了很多設計師,各種標誌設計、產品設計,你提要求就有人幫你完成設計、製作。

    一些企業將層級式管理方式改造為扁平化的新型創業平臺,企業內部組織架構變成「投資人與創業者關係」,企業從「產品製造者」變身為「創客製造者」。海爾推動創新,製冷設備的噪音大,企業內的創客應用航空製冷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後覺得這個成本高,就先運用在酒櫃上,很成功。

    7、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在全國蓬勃發展

    創業生態不斷完善:內地眾創空間已超過200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超過1600個;國家高新區達146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達453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30家;區域性技術轉移聯盟20個。

    創業主體不斷擴大: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130家企業; 2015年高新區前8個月新增註冊的科技型企業超過11.6萬家,高新區內註冊各類企業已超過76萬家,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00萬;2014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1293萬戶,同比增長45.9% 。

    8、香港-內地創意合作日益密切

    深圳和香港聯手打造了「深港創意設計廊」,近20個香港設計師品牌首次進入深圳。

    香港創意點亮南京青年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上的香港創意:渾天儀飛星點燃主火炬。

    香港影視特效公司支撐內地影視產業。

    9、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密切交往

    我更感興趣的,是內地和香港青年之間的創新創意創業合作。

    香港高校為內地培養了很多科技人才。出現內地學子「香港深造-內地創業-回饋香港」的良好勢頭,例如大疆科技公司的汪滔和入選「千人計畫」、獲得「世界青年創新百傑」、做「無人船」的張雲飛成為傑出代表,他們創業成功後又回饋母校,在香港科技大學設立獎學金、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了兩地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合作。

    汪滔與母校港科大推出“聯合獎學金計畫”,為電子與電腦工程研究生提供全額獎學金。

    張雲飛與母校港科大開展項目研發、學生培養、科技成果產業化、共建聯合實驗室等。

    近期,一些內地企業家也開始到香港設立創新創業基金,例如馬雲今年5月宣佈投資10億港元成立「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為香港青年點燃創業之夢,今後會有更多人來做做這些事,點燃香港青年的創業之夢。

    香港內地的創業是結合在一起的。香港是科學的高地、創新的重鎮,但這個高地需要平原,科學的種子需要開花,創新的重鎮需要平原腹地,這就是內地。青年人已經走在我們前面了。在座的都是在內地改革開放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精英,我們要鼓勵青年滿懷信心地走向內地,我們希望共同在政策支持、放寬市場、標準對接、促進融合上多做實事。今天上午就簽了4個兩地眾創空間合作的協議,內地4個城市的創客空間與香港科技園合作,我相信兩地的合作可為香港年輕人開創創新創意創業的新天地。

    二、戰略引領,夯實基礎,支撐經濟大發展

    1、載人航太和探月工程

    神舟八號、九號、十號成功飛天,實現對接和天海對話,進行一系列科學A實驗和太空授課。

    嫦娥探月「繞」、「落」、「回」。

    2、天基工程帶動經濟社會發展

    基於北斗導航系統的開發應用已廣泛服務於測繪、城建、水利、交通、旅遊和應急救災等領域。5萬多艘漁船使用北斗導航,尋找魚群維護安全;200多款車型的北斗車載導航儀。以前我國漁民過界捕魚的事時有發生,後來漁民裝上北斗導航儀後,我們在岸上通過北斗導航發現後還可以通知漁民,現在漁民過界捕魚的事少了很多。在內蒙古,草原上牛吃草吃到國界外的事也有,現在創客們做了WiFi連接監測,發現牛吃草過界後,就派無人機去把牛趕回來。

    風雲氣象衛星覆蓋全球,提供近、中、遠期氣象預報。用於國土監測,非法佔用一平方公里土地衛星馬上發現,澳大利亞的火災我們的衛星馬上發現後通知他們,也是很好的國際合作。

    3、載人深潛、自動深潛器和深海裝備

    載人深潛、自動深潛器和深海裝備。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外國人說,現在海底3500米對中國人是透明的,這也說明我們的實力。5000米海底的生物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深海作業,無人駕駛,沒有這些先進手段不能輕易動海底開發,要對海洋環境負責。

    4、超前部署,長期堅持研發超級電腦

    超級電腦成為大國必爭的高技術制高點。我國於2013年5月研製成功世界上首台5億億次超級電腦「天河二號」,在體系結構、異構陣列、高速互連、系統容錯與故障管理、綜合能耗控制技術等方面突破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具有高性能、高能效、自主可控的技術特點,既能用於科學計算,也能進行大資料處理的顯著優勢。

    天河二號連續六次位居世界超級電腦榜首,在氣象預報、生物醫藥、工程模擬、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領域應用取得顯著效益。

    5、天河二號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2013年11月,天河二號落戶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構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與個性化醫療、全數位裝備設計與製造、能源資源數字化、天文地球科學與環境等6大應用服務平台,至今已經為國內外500多家使用者提供服務。天河二號服務于廣州市電子政務資料管理系統,成為智慧城市、電子政務高效可靠的承載平台。

    高通量藥物篩選(上藥所):一天完成40萬分子化合物的抗埃博拉病毒藥物篩選。

    暗物質高解析度數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演化進程 (北師大)。

    地震模擬(慕尼克工大):真實類比地震對土加州木工程影響最大的地震波傳播(獲戈登貝爾獎)。

    安全電子政務平台:智慧城市電磁頻譜管理(廣州市政府)。

    6、移動通信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實施前後狀況:納入國際標準基本專利,實施前為不足2%,現在為10%;核心芯片國內市場佔有率:實施前不到1%,現在為20%;國內市場系統設備佔有率:實施前不到10%,現在為50%;國際市場系統設備佔有率:實施前佔有率幾乎為零,現在為20%。

    主要突破:我國主導的TD-LTE Advaced 技術成為兩大4G國際標準之一,用戶數超過1億,基站數超過70萬個,覆蓋300個城市;全球已有26個國家共開通42個商用網路;帶動系統設備、晶片設計、智慧終端機、測試儀錶進入國際市場中高端。

    取得成效:有力支撐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實現了「2G跟隨」、「3G突破」、「4G同步」的跨越發展,通信製造業進入世界前列。進一步提升了華為、中興、三大移動等骨幹企業國際競爭力,我國提出的5G關鍵指標參數被國際標準組織採納。

    7、信息領域技術創新有力推動產業發展

    30多年來中國政府在信息技術持續不斷的投入,中國科技人員長期努力,中國信息產業取得顯著成就,有力推動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華為、中興、聯想、浪潮、小米、中電科、三大移動等企業馳名中外,世界十大互聯網企業中阿里巴巴、百度、騰信、京東榜上有名。

    物聯網的普及深刻影響並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類交流方式,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8、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重點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C919 大型客機11月2日總裝下線。

    我國高速鐵路總里程超過1.6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50%以上,成為中國的名片。

    我國風電和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容量均居全球第一。所以我們這次在氣候峰會上是很硬朗的。

    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AP1000已經開工,CAP1400完成設計;第四代核電取得新進展,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範電站進展順利,快中子實驗堆成功並網發電。

    電動汽車2014年是8.5萬輛,今年年底會達到20萬輛,2020年會達到200萬輛。

    9、農業科技創新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今年糧食總產量12290億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1%,科技創新為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農民增收「十二連快」做出積極貢獻。

    良種:超級稻百畝均產達1026.7公斤,創下新的世界紀錄。種業科技重點專項培育新品種535個,推廣應用優良品種3.5億畝。

    良法:深入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累計增產糧食4302萬噸,單產增加8.75%,增加效益1002億元,單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良田:全面推進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建立57個中低產田和鹽鹼荒地改造試驗示範基地,增糧7億斤。

    10、科技創新惠及億萬民眾

    自主研發的埃博拉疫苗獲得臨床批件,是全球首個2014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

    我國重大傳染病綜合防控能力顯著提升,成功應對H7N9禽流感突發疫情,獲得世衛組織的高度評價。

    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累計獲得新藥證書73件、臨床批件199個,鹽酸埃克替尼、西達苯胺等重大新藥打破了國外藥物對我國的市場壟斷。

    創新醫療器械十百千萬工程示範應用10余萬台(套),1.5T磁共振成像系統等一批重大產品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

    11、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頭供給——基礎研究重大突破湧現

    星地量子通訊;鐵基高溫超導;製備世界最長碳納米管;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熱休克蛋白90α腫瘤標誌物;Cops幹細胞克隆出來的小鼠:青青;獲得最清晰剪接體三維結構。

    12、基礎研究獲得國際大獎:中國科學研究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

    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屠呦呦先生于1978年其獲得4次國家科技大獎,她獲得的第一個境外大獎是20年前(1996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頒發的「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在世界上首先確認了反應堆中微子振盪並精確測量振盪參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團隊獲得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13、科技創新重要指標進展情況

    2014年,全社會R&D支出達到13400億元人民幣,R&D占GDP比重達2.05% ,其中企業支出占76%以上;

    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數和高被引論文數均逐年上升至第4位,農業、化學、電腦、材料、數學、醫藥和工程技術等7個重要領域引用率達到世界第2位;

    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達66萬件,比上年增長12%;

    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857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4.8%;

    高技術產業主營收入達13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

    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46個國家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新產品數量和利稅增長均保持2位數,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逆勢上揚。

    14、國家創新能力比較分析

    中國:全社會R&D11906億元人民幣;中央財政科技2460億元人民幣。

    美國:全社會R&D4535億美元;聯邦財政科技1422億美元。

    2003-2012年,十年間美國全社會R&D支出總和為37686億美元,是中國同期R&D支出總和(折算8015億美元)的4.7倍。

    經過近年努力,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創新能力在人均GDP7000美元的階段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國家創新能力指數排名第19位。

    15、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聚焦國家戰略,促進重點領域跨越發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提高科技創新的品質和效益。

    推動大眾創新創業:加強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式,鼓勵依託骨幹企業高校院所建立服務大眾創業的專業性創新平台。

    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開拓區域創新發展空間。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建設規模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

    全方位推進開放創新。

    三、香港內地,聯手共創,共謀發展好前景

    1、 香港是全球科技重鎮、創新高地

    香港是全球科學高地、創新重鎮,在2015年5月世界競爭力和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分別位列第2和第7位。

    香港大學排名前列: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和亞洲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進入前50強。

    香港的金融、商務、法律、知識產權等服務業發達,有一支設計、建築、檢測、測繪等專業人員隊伍,近年來高科技和互聯網產業發展很快。

    香港科研基礎深厚,市場環境完善,國際化程度高,資本市場發達,服務業成熟。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中心,繼續發揮開放創新先行者的重要作用。

    2、深化科學研究合作

    2006-2014年,有472位香港科研人員參與973計畫、863計畫、支撐計畫等143項國家科技計畫課題研究;有109個香港科研機構作為承擔機構或參加機構參與93項課題研究,成果顯著。

    2012年起科技部設立了港澳台科技合作專項。迄今立項80項,其中與香港的合作項目41個,有力推動香港與內地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合作。

    港大譚力海團隊提出大腦語言中樞文化特異性理論,實現不同語種大腦語言區精准定位,成果用於多家醫院顱腦手術方案設計。

    科大唐本忠團隊在聚集誘導發光(AIE)領域持續突破,實現AIE材料結構,開發新型螢光生物探針和變色塗料,可用於臨床檢測及風洞試驗飛機薄弱部位檢測。被湯森路透譽為「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和引領的研究前沿」。

    3、共建國家科研基地

    科技部與香港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目前已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建立了16所夥伴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得到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在生物醫學、電子資訊、生態環境、高端製造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2014年啟動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聯合中心申請工作,今年10月3所香港高校的5家聯合中心獲批建立。

    4、共同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依託香港科技園設立國家綠色科技產業化、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國家積體電路高新技術產業化三個(夥伴)基地。

    成立「粵港科技合作先行先試工作組」,推進粵港、深港合作。

    香港已有6所大學入駐深圳科技園,並在與內地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參與國家科技計畫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3年深港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合作協定》,加強青年創新創業交流。

    2014年開始,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專門設立港澳台大賽暨兩岸四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5、香港各界為促進祖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由香港愛國金融家、實業家設立的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獎勵了包括兩彈元勳和航太功臣在內的約1500位國內傑出科學家和青年科技英才,鼓勵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技術高峰。

    香港創新科技署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工作卓有成效。十多年來香港科學家獲得2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自然科學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每次科技獎勵大會以後,劉延東副總理都會專門宴請香港科技專家,召開座談會,傾聽他們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和香港內地科技創新合作的建議。

    很多香港企業家在內地設立各類獎學金、基金,支持科研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為促進內地科技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6、進一步推進香港與內地科技創新合作

    兩地一家、血濃於水。熱烈祝賀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和港科院正式成立,衷心祝願創科局在統籌及推動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作出新貢獻,祝願港科院為香港科研創新作出新成績。

    2004年科技部與香港原工商及科技局簽署《內地與香港成立科技合作委員會協定》,委員會已召開10次會議。在科研合作、科技獎勵、共建夥伴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促進粵港、深港合作、兩地青年創新創業作出顯著成就。

    今後將在繼續推進香港內地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共用國家大科學設施和科技資源、聯手參與國際科學計畫、加強科技產業園區創新合作、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創新產品市場化運營示範、鼓勵香港科技服務業內地發展、促進科技金融合作、促進區域間和民間科研和創新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營造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共建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共同發展。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