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國家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聯合發表研究報告

    2022-12-13

    推動香港青年在内地進行科技創新創業

    【2022年12月13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與國家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火炬中心)聯合發表科技創新研究報告,系統性地提供三大關鍵訊息,讓香港青年在內地發展時能具更清晰的方向;報告同時作出七項政策建議,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創新創業提供適切支援。這份題為《釋放港青科創潛力 共建國家雙創引擎》研究報告旨在拓展香港科研成果的市場,並推動其在內地商品化,攜手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青年考慮前往內地發展時往往面對疑問:內地不同城市的創新和科技產業各有特色,哪一個城市最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哪一個城市有惠港政策?哪一些政策又最切合自己的需要?本報告以創業者的角度出發,針對上述疑問提供有系統的分析和資訊。首先,報告羅列「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九個新興戰略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裝備),以及內地主要城市的發展方向,幫助青年了解並發掘各地獨有的行業優勢和商機。報告亦進一步比較大灣區內地城市不同惠及港人的政策及亮點,協助青年選擇合適的城市創業。第三步,為幫助決定落腳點的青年深入了解當地現行的政策,報告詳列大灣區不同城市主要的惠及港人的創業就業政策。

    在七項政策建議方面,基金會特意編製問卷並通過多渠道發放,蒐集意見回饋並加以分析,然後針對香港青年在預備創業階段、落地實戰過程、生活配套支持三個方面所遇到的政策痛點,提出七大政策建議,以助內地和香港政府全方位協助他們於內地創業。

    預備創業階段:

    建議一: 整合平台信息,解讀內地政策和資訊

    報告指出,內地政策出台快,更新快,令香港青年難以緊貼政策的發展。問卷結果顯示,接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缺乏渠道了解大灣區的資訊。

    報告建議現有的三個大灣區資訊網站可更明確分工,加強連繫。第一步,駐粵辦可協助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令門戶網成為單一綜合資料庫,並確保所載政策的時效性。

    其次,報告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大灣區專頁協助港人在門戶網龐大的資訊量中,抽取並轉載所有與港人相關的創業資訊;局方應同時加強網站的分析功能。

    第三,報告建議進一步增加香港貿易發展局的GoGBA一站式平台的功能,例如和內地市政府合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落地手冊,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前往內地發展所需的實用資料。

    建議二:發揮學校作用,提供內地體驗和人脈

    問卷結果顯示,約七成受訪者認為文化差異和其在內地沒有人脈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報告認為大學階段為創業者培養對內地文化的認識和人脈關係尤其重要。

    目前本港院校中有七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都會大學)已在或正計劃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辦學。報告建議粵港兩地共同推動在兩地合辦大學旗下開設創新和創業相關的副修或專修課程,讓香港院校的學生可在大三或大四期間前往兩地合辦的內地大學修讀創業課程。創業學科着重實戰,所以學生需要於畢業前完成畢業專題項目,學生可以選擇「創業實戰」創辦公司或「創業計劃」模擬撰寫商業計劃書,向投資者推銷創業理念等,累積創業所需技能。

    落地實戰過程:

    建議三:攻克「大門及小門未開」兩道難題

    「大門未開」指香港企業被視為「境外投資者」,即使發現創業機遇,也可能在內地部分領域創業時受到限制,無法一展抱負。報告建議相關部門考慮在有審批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放寬港人在負面清單的准入限制。如果企業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任法人或主要股東,並在河套區註冊及審批後,可以在大灣區內先行先試營運。之後根據試行的成果,可以考慮將計劃逐步推廣至全國範圍。

    「小門未開」則指即使中央或省政府出台惠及港人的政策,但由於在地方政府前線部門未提供清晰的申請指引,令港人難以真正受惠。報告建議地方政府強化對新政策的執行力,協助香港青年了解具體執行細節,公布申請政策所需的文件證件、申請流程等。

    建議四:提升孵化器效能,為在孵企業預支補貼額

    現時內地的孵化基地側重於提供辦公場地等基本功能,反之缺乏長期、全面支持初創企業的措施。

    報告建議各省科技廳、人社廳等部門鼓勵大型省級的孵化器(例如廣東省的「1+12」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器)可以更加積極地協助有財政需要的初創企業申請內地政府的資助,並向成功申請政府資助的企業預支補貼額。

    建議五:官商民聯動,通過招聘會等提高招聘及就業成功率

    內地的港人初創企業規模較小、待遇較遜,對內地僱員的吸引力較低。問卷結果亦顯示,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在內地難以招聘及留住人才。

    報告建議特區政府駐內地辦事處牽頭,主動接觸各省的教育廳、人社廳,聯合舉辦「初創企業校園招聘會」,主力協助在內地的港人初創企業在校園接觸和招聘大學生,提高招聘的成功率。同時建議特區政府駐內地辦事處增加對港人企業所提供的人力資源諮詢服務,包括勞動法諮詢等。

    建議六:建立「專利審查高速公路」,提升專利保護

    專利是許多初創公司的重要資產和資源。報告指出,香港創業者在內地申請專利的需時較長,程序較複雜。

    因此,報告建議香港知識產權署彷效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新加坡等20多地專利局之間的合作模式,爭取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建立内地和香港之間的「專利審查高速公路」(PPH) ,加快審批和提升香港申請人在内地獲得專利保護的機率。

    生活配套支持:

    建議七:從教育、醫療等方面入手,提升港人在內地生活的便利程度

    港人在內地專注事業發展時,生活配套支援不可或缺。例如,報告建議廣東省各市教育局放寬或取消港澳居民子女需「積分入學」的要求,讓港澳居民的子女享有當地戶籍學生的待遇,入讀當地公立學校。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博士表示:「內地和香港政府加強合作,鼓勵香港青年在內地創業或拓展業務,將能真正體現「一加一大於二」的優勢互補效應。香港擁有卓越的基礎研究及人才,内地則提供了廣大的平台和無限的機會。香港青年應把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黃金機遇,成為國家科創發展的先鋒,推進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科創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先生指出:「香港應積極尋求中央及內地省市政府的支持,推出改革試點政策,並探索突破更多現有限制。「大門」未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香港企業現時仍受國家外資《負面清單》限制,不能在內地投資幹細胞及基因診療技術等行業,故可考慮發揮河套區先行先試、探索制度創新的功能,在有審批的前提下,允許由港籍人士擔任主要股東並在河套註冊的香港企業進入大灣區市場。若先行先試順利推進,可考慮將這一做法推行到全國。」

    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報告:https://bit.ly/3Pk8eBq

    重溫發布會:https://youtu.be/RXsKGfqJ1YM?t=793

    團結香港基金與火炬中心聯合發表科技創新研究報告,推動港青在内地投身科技創新創業
    團結香港基金與火炬中心聯合發表科技創新研究報告,推動港青在内地投身科技創新創業。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表示:「特區政府即將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勾劃出香港未來創科發展總體方向和重點策略。」他寄望香港青年深入了解內地與香港的創科發展,努力裝備自己,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博士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博士表示:「香港擁有出眾的基礎研究和傑出的青年人才,内地則提供了廣大的平台和無限的機會給香港青年一展抱負。若香港青年能抓住這些新機遇,將來必定能成為香港和國家的科創新動力。」
    創新科技界的四位嘉賓在座談環節交流探討,分享卓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 邱達根先生(中)、浩觀共同創辦人馬殷女士(左二)、快的打車聯合創辦人李祖閩先生(右二)、紅點子創作(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李嘉俊先生(右一)。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水志偉先生(左一)擔任座談主持
    創新科技界的四位嘉賓在座談環節交流探討,分享卓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 邱達根先生(中)、浩觀聯合創辦人馬殷女士(左二)、快的打車聯合創辦人李祖閩先生(右二)、紅點子創作(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李嘉俊先生(右一)。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水志偉先生(左一)擔任座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