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布通識教育研究報告

    2020-09-07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2020年9月7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以《通識教育: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為題,發布最新一份教育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通識科的教學目標對社會未來發展及創新舉足輕重,然而由於課程設計、考評機制等配套未臻完善,令科目未能達致當年教育改革的美好願景。基金會建議政府改革通識科,務求增進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培育新一代青年獨立思考和尊重不同意見的能力。

    願景雖好,惟有待完善

    通識科是本港教育發展的里程碑,自2009年起成為高中必修、必考的科目,至今已有超過55萬名莘莘學子修讀。當局的初心是透過通識科拓闊下一代的知識層面,培養他們慎思明辨的能力,海納百川的胸懷。

    願景雖好,然而透過一門核心科目,要達到以上宏願,並成為大學入學的公正評分標準,工作本身已是十分艱巨;更重要的是,課程設計過於鬆散,導致教育工作者對通識科抱持不同理解,以致在實際教學時困難重重。

    基金會認為,教育創新是一個持續調整的過程,因此今次的研究報告著重對通識科的課程、考評、教材、教學過程、升學銜接五個範疇提出具體改善建議,期望帶動社會討論,實現當年教育改革的宏願。

    一、課程重論述輕内容、重文輕理

    通識科透過議題探究模式學習,原意是希望學生在研究、討論過程中能掌握思考方法。然而報告指出,由於議題範圍極廣,而課程及評估指引又未有清楚定義相關概念,學生很多時還未充分掌握議題背後的人文或科學概念,便要進行相關論述。而在現行制度下,通識科教師需要在168個教學時數内完成12個重大主題的論述。換句話說,學生需要在平均14個小時内掌握「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等。基金會與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合作進行的調查顯示,68%受訪教師表示,學生從初中所得的知識並不足夠支持通識科的議題探究,顯示課程銜接出現缺口。基金會認為,當局需精簡課程内容,清楚定義每個單元下的關鍵學習概念,協助師生深化議題探究,同時輔以體驗式學習,避免學習過程水過鴨背,偏頗失實。

    此外,報告亦指出,現行通識科内容過於重文輕理,未能達至當年「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文理兼備」的初衷。基金會建議,當局應為通識科增設修讀選項,讓文科生接觸更多理科内容,理科生接觸更多文科內容,透過通識科協助新高中課程保持文理均衡。

    二、考評模式鼓勵應試框架,未能促進思維能力

    通識科主要透過公開試作出評核,模式類近語文科的議論文寫作。時間限制變相鼓勵學生以坊間大行其道的框架作答,集中操練應試技巧及語文能力,對訓練學生的高層次思維不但毫無助益,更會局限其想像力。此外,由於是開放性作答,評改涉及主觀判斷,難以客觀並細緻地將學生劃分為七個等級。事實上,要把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評為三、四、五等,在世界各地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而高達97%受訪教師均認為,語文能力較佳的學生在通識科享有優勢。有見及此,基金會認為,為增強考評機制的公平性及靈活性,當局可以考慮只列出及格或不及格兩個評分等級,並加入寫作以外的其他考評模式。

    另外,課程及評估有賴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之間多方委員會的協調。基金會建議,政府可重新審視委員會的組成及反饋機制,加強兩者之間的協作,確保課程及評估的發展目標一致,避免由考評反過來主導課程發展。

    三、教材缺乏有效監管

    為了鼓勵多角度思考,貫徹議題探究的學習模式,現行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並不鼓勵學校以教科書教學。但報告指出,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有87%受訪教師表示會以教科書作為主要教學材料,顯示「無需教科書」的理想完全脫離現實需要。另一方面,由於教育局沒有就通識教科書建立行之有效的審查機制,導致教科書内容陷入無監管狀態。基金會建議,政府有必要公布教材審查準則,同時把審查範圍擴大至教科書附帶的補充材料。

    報告又指出,在教科書以外,網上能夠及時更新的教材庫不多。雖然教育局有透過「教育城」等提供教材,但調查顯示,84%受訪教師認為幫助很小,甚至毫無幫助,教師明顯更依賴坊間的素材;更有39%的教師表示,會以社交媒體作為主要教學材料之一,這將嚴重影響教材的真確性及中立性。基金會認為,要求當局審核所有網上資料並不現實,但建議政府匯編網上指南,推薦可用的電子教材和補充材料,並定時審閲,支援教師引導學生分辨事實與意見,培養邏輯思考。

    四、教師支援不足

    通識科要求教師知識層面涵蓋人文、科學、商業等領域,更需要多元的教材,對教師構成額外的負擔。調查顯示,通識科的備課時間中位數比其他科目高出50%,更有76%受訪教師認為科目對他們要求過高,顯示通識科教師需要更多的支援。

    基金會建議,當局可考慮公布教學指南,概述通識科教師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再綜合視學所得,為教師提供持續專業的發展支援。

    五、作為升學要求與科目原意衝突

    在文憑試「一試定生死」的制度下,通識科作為升讀大學的必修、必考,每一個等級都對學生能否進入心儀學科有極大影響。然而報告指出,通識科成績分為七個等級的評核安排,卻與注重思考、減少操練和背誦的教改初衷有所衝突。報告援引的調查顯示,對於通識科是必修還是選修、是必讀必考還是必讀不考、維持現有的七個評核等級還是只列及格與否兩個等級,有高達75%受訪校長都持有開放態度,認為都有改革的空間。

    報告認為,通識科的教學目標,如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尊重他人意見等,對培育青年人至關重要,對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故此,基金會支持保留通識作為文憑試的必修科,但與此同時,建議將成績考評由現時的七個等級簡化為及格和不及格兩個等級,並在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中取消計算通識科得分,改為僅以及格作為升學要求,期望讓學生在通識課堂中,聚焦過程所得而非最終成績,以達致課程設立的初衷。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表示:「目前的通識科課程結構鬆散,且偏重於時事討論。一些未經深層次思考的批評,除了證明其思維的狹窄,更是缺乏獨立思考的明證。希望這個科目能有大幅改革,幫助青年人培育慎思明辨的頭腦,及海納百川的胸懷。」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教育創新需要可持續性。因應社會和時代轉變,我們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及考評方式,方能真正實現科目的教育目標。」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表示:「科目設計需鼓勵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非只注重考核的框架,只有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才能令通識科達到當年教改的美好願景。」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通識教育研究報告:
    中文版: https://bit.ly/2Zd4tEO 
    英文版: https://bit.ly/3hash2h 
    完整發布會:https://youtu.be/KMFw8JxpErg?t=803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團結香港基金今天發表題為《通識教育: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的教育研究報告。圖示: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右三);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左三);香港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教授(右二);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前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陳岡博士(左二);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右一);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先生(左一)。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表示,教育創新是一個持續調整完善的過程。規劃得宜、監管有度,執行認真的通識教育科,對培育青年人至關重要。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指出,目前的通識科課程結構鬆散,且偏重於時事討論。希望這個科目能有大幅改革,幫助青年人培育慎思明辨的頭腦,及海納百川的胸懷。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表示,科目設計需鼓勵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非只注重考核的框架,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才能令通識科達到當年教改的美好願景。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右三);香港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教授(右二);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前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陳岡博士(左二);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先生(左一)於座談討論環節一起探討香港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先生(右一)擔任座談會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