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

    重推租置燃點基層及青年置業希望

    2021-01-18

    文章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21年1月15日
    撰文:快樂港仁董事 呂施施

    重推租置燃點基層及青年置業希望


    「可能真係要上太空發展,先解決到土地問題。」引起不少年輕人共鳴的劇集《香港愛情故事》終於曲終人散。雖然結婚後窩居劏房的一對主角最終未能成功「上車」,但他們在尋覓「上車盤」的過程,折射出香港嚴峻的房屋問題。很多年輕人告訴我,他們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然希望在香港擁有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不想以劏房或「太空艙」為家,但卻無可奈何地接受現實。我相信社會大眾均會認同,政府有責任創造條件及環境,讓不同階層的市民「安居樂業」。當中,我認為政府可考慮重推租置計劃,協助更多基層買樓,重建房屋階梯,更可為劏房戶帶來「上車」希望。

    年輕人窩居劏房買樓殷切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全港有21萬人居住於平均約100方呎的劏房內,當中有三成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反映劏房居民出現年輕化現象。近日,九十後年輕同居情侶在YouTube分享裝修100方呎劏房的經歷,更被傳媒廣泛報道。誠然,不少年輕情侶如報道及電視劇集的主角一樣窩居劏房,都盼望一圓置業夢。縱然他們的樂觀積極心態值得我們欣賞,但整個社會,特別是政府應反思可如何協助年輕人「上車」。要讓港人留港發展,安居樂業,我相信改善房屋問題,才是燃點年輕人希望的魔法棒。

    無可否認,香港置業需求殷切,社會各階層均有置業需要。在無法即時大幅增加供應的情況下,政府應着力協助基層置業,建立房屋階梯,收窄有產者與無產者因物業升值造成的貧富差距。自租置計劃推出18萬個單位後,截至2019年底只餘下4萬個單位,出售率約78%,不少基層市民從中受惠。事實上,當很多基層市民成為業主後,自然不再受公屋入息審查限制,更積極在社會工作,同時亦可以享受因物業升值的財富累積,然後因經濟環境改善而到私人市場置業,形成房屋階梯轉換。同時,政府再出售公屋後,釋放土地價值,不僅增加庫房收入,更省卻屋苑的日常維修管理費用,可集中資源興建更多公屋,加快劏房戶上公屋,更讓劏房戶看見置業希望。

    有意見認為,重推租置計劃將令每年可分配的公屋數目減少,而政府亦指出每年回收並用作編配的公屋單位數字平均約1.2萬個。然而,經「團結香港基金」仔細審視數字後,發現當中數字在扣除用作調遷用途的公屋單位、成功以綠表購置居屋及綠置居「一換一單位」及公屋輪候人士繼承家人公屋單位,大規模重推租置計劃對每年可騰出供編配單位實際約有5400個。當然,重推租置計劃不能一蹴而就,我認為政府不妨考慮先選取數個屋邨作為試點,然後按實際情況調整計劃。

    明日大嶼助解土地不足

    「無論世界點變,樓市始終唔變。」《香港愛情故事》中地產經紀幽默的一席話,精準地道出香港樓價節節上升的現實,同時啟發我們思考如何令高樓價不再成為香港代名詞。今天的房屋問題,是昔日缺乏前瞻性的土地供應規劃所致。在過去一段時間,儘管公私營市場不斷推出新盤,政府又實施樓市辣招,房屋市場仍然是供不應求,樓價水漲船高,遠遠跑贏普羅大眾的薪金升幅。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將可提供約1000公頃的新土地,同時預計增加15萬至26萬個房屋單位,當中七成更是公屋,屆時香港樓宇供應將有所增加,樓市一定會因應調整。

    面對嚴峻的房屋問題,我們不應重蹈覆轍,讓今天的房屋問題延續至下一代,成為明日的房屋問題。也有人說,劏房戶對買樓遙不可及,然而,劏房戶也會有入住公屋的一天,若未來的公屋單位均是「可租可買」,將成為基層市民及年輕人未來「上車」的希望,令港人樂於在香港落地生根,貢獻香港。「明日大嶼」的工程開支引起廣泛討論,最近政府亦表示將研究不同模式融資,如發債或鐵路加物業發展等,更指會參考「沙田第一城」的融資模式:即透過招標,由發展商負責出資填海後,最後政府收回七成土地,當時港府最終是有盈餘。「明日大嶼」可創造的社會價值遠比經濟價值重要,我建議政府應運用靈活方式處理融資事宜,善用納稅人的公帑。

    「我們不要再想改變不了的過去,我們要想可以改變的將來。」在《香港愛情故事》劇集中,不少金句引起大眾及網民共鳴,我們的確不能改變過去的人生,只可放眼未來。同樣地,政府的房屋政策不能改變過去,但只要現在當機立斷,就可改變未來。要讓我們下一代可以安居樂業,重推租置,積極落實「明日大嶼」,將是燃點香港希望的重要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