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缺地礙高等教育 填海可解困

    2018-09-21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9月21日
    撰文: 何順文教授 恒生管理學院校長

    lam%201.jpg

    房屋和土地供應問題近年深受港人關注,然而,一般都重視住屋擠迫所涉的土地難題,很多人都忽略了校園用地對於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就以恒生管理學院(下稱恒管)為例,目前校園的土地資源甚為不足,已追不上教育的發展步伐。

    恒管校園早期位於小瀝源大老山下,附近都是鄉郊、山頭、公屋和私人樓宇。附近的大老山隧道管理公司有一些露天停車場,我們準備與政府商談,磋商可否把部分停車場改作教育用途,或者在沙田、大圍覓地擴校。另外,我們也有舊樓重建的計劃,例如把現有的學院禮堂改建為10層高的創意藝術及設計大樓,但相信當中要通過的關卡肯定不少。

    以前也曾有些土地,例如粉嶺皇后山軍營,本來預留16公頃土地用作發展自資高等院校,但因為住屋不夠,該民生問題始終要解決,最後改回住宅用途。因此,要辦一間高質素的非牟利私立大學,就必須努力找地擴展。

    大學宿位增量 落後國際步伐

    再說是學生宿舍,我們要辦一間高質素私立大學,較為重視學生的住宿生活,希望大多數同學能至少住校兩年。但我們仍未能讓大部分一年級生在校園住宿,因為現在只有1,300個宿位,無法應付5,000名學生的需要。我們辦的住宿書院,是一個全學習環境,學生不僅上課學習,住宿書院裏有老師、有同學,以培養學生明辨思維、人際關係和組織能力。所以從全方位博雅教育的理念看,教學和住宿的土地,是我們最大的制約。因此,我們仍希望與政府磋商,在距學院不遠的地方增新建教學設施與宿舍。

    不僅是恒管,如果看官方的數字,把香港的大學以國際學術成就作比較,過往10年增加的本地大學宿位,也完全跟不上國際的步伐。其實人生最寶貴的就是大學本科教育的幾年,如果學生能夠住宿在校園,一定會經歷美好的學習經驗。

    對於外地來的新生,目前恒管是保證有住宿,這在香港很少院校能夠做到。盡管現在我們外地生數量有限,但長遠來看肯定是一個難題,外地生來港若要租房子,租金昂貴。香港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若無合適的住宿條件,對外地生來說,來港唸書的吸引力便大大降低。

    澳門無自己水域 香港填海更易

    筆者在澳門住過5年半,當時是出任澳門大學的學術副校長,親身經歷了澳門特區發展最關鍵的幾年。那時候,一方面要向中央政府爭取橫琴的約一平方公里地皮興建新校園,又要向珠海市政府租地40年。所租的土地則由澳門法律管轄,這個情況相當特殊:一來那片土地是完全用作高等教育的;二來澳門其實是沒有自己的水域。海域的管轄權不在澳門特區政府手中,因此如果澳門政府打算填海,一定得中央政府批准才可進行。

    那時澳門嚴重缺乏商業和住宅用地,澳門也有經濟住房的概念。大約六、七年前,中央政府一次過批出頗大的填海面積,讓澳門進行新發展。眾所周知,填海的土地來得較容易,因毋須處理賠償、拆遷等問題,要是以收回土地作增加土地供應,就會拖時間很久。相比下,香港周邊有自己管轄的水域,填海完全是我們的內部事務;如果填海造地,會比澳門快很多。更何況,今天若是填海,會採用很多新科技、新設計,不必像以前填海需要十多年這麼長時間。

    lam%202.jpg

    擺事實講道理 填海共識可期

    部分香港人對於填海有很大的反響,有關當局或許需要多一些耐性,告訴市民整個填海計劃帶來對生態的影響有多少,這樣大家對於土地問題,會慢慢走向理性思考。然而,政府也要有所主導,把相關理據和數據羅列出來,說明填海對於生態的影響不是有些人想像般嚴重。依我觀察,政府目前提供的資訊仍然未足夠,只要有耐性,全面提供資訊,假以時日,市民對填海應可漸漸取得共識。

    澳門現在有6成土地是填海得來的,即是說,填海的土地已大於原來的土地,更把路環、氹仔幾個島嶼連在一起,成為現在的路氹新區,所以說,澳門的填海是很大片的。

    香港也可以在填海方面凝聚共識,其實土地供應小組提出的很多選項,很大部分都不是互相排斥,只在於短、中期排序的先後罷了!如果我們全方位地看,很多事情也不一定是對立的。當然,任何一個方案都不應拖得太久,早點有一個全面落實的方案,無論對於香港的年輕人也好,對滿足房屋需求也好,甚至對於私人物業的供應,一旦感到前景能獲大幅改善,將大可提振港人士氣。

    內地水域填海 審批長爭拗多

    總的來說,特區政府倡議在大嶼山與香港島之間填海建設東大嶼都會,是較可行的。首先,擬填海的區域在香港水域,屬於特區內部事務。最近有團體倡議在珠海對開的內地水域興建人工島,似乎未必需要這樣做,因為須與內地不同層次政府部門商議,由中央到廣東省,直至地方,批核過程可以很長。

    對於「曾經滄海」的筆者來說,相信這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年要赴北京、廣東省、珠海去討論橫琴土地事宜,或許很多珠海的人也未必高興。港人曾有「一地兩檢」爭議,故可預料,香港在自己的水域填海無疑會快得多,也可減少許多爭拗。

    如前所述,興建一個人工島,只要解決一些環保、保育和資金的問題,現今且有許多新科技可以輔助。團結香港基金8月舉行高峰會,發表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的研究報告,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填海興建約兩千公頃的人工島,若人工島除社區用地外,劃出28%至32%土地用作住宅發展,可興建25萬至40萬伙,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這個建議值得我們作積極的探討。

    很高興見到很多香港人已漸同意:面對較具爭議性的找地問題,用平和、理性和務實的心態來處理是最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