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

    《歷史有話說》 第三十九集: 聯繫匯率

    2020-08-13

    一美元兌7.8港元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兌換數字,但其實香港貨幣首次與外幣掛鈎的「對象」,並不是美元。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在香港開埠之後是運行「銀本位」的政策,到三十年代我們出了貨幣政策之後跟一種外幣掛鈎,當時最強的外幣,而且最近香港的就是英鎊。」

    1935年香港政府頒布《貨幣條例》決定港元為香港貨幣,並與英鎊以一兌16港元的匯率掛鈎,其後港元一度於1972年改為跟美元掛,但兩年後美元處於弱勢,港元又變成自由浮動。1982年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後,中英會談在翌年正式展開,在第四輪會談傳出談判破裂消息,社會出現信心危機,港元美元匯價急跌。

    劉智鵬教授說:「港元在兩、三天之間一直向下貶值,兌美金最高峰是一美元兌9.6(港元),香港社會是處於一個相當恐慌的階段,到超市搶米、搶廁紙,好像世界末日一樣。」

    為了安定民心政府在1983年10月公布實施港元和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

    劉智鵬教授說:「聯繫匯率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穩定了金額體系,事實上也證明幫香港渡過了後來很多次發生的金融危機。」

    近年有意見認為香港應該檢討聯匯制度,改為考慮同人民幣或跟一籃子貨幣掛鈎,但特區政府強調聯繫匯率在過去三十多年行之有效不需要改變。

    歷史有話說 聯繫匯率

     

    收看影片:https://bit.ly/3f7L8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