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對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先生

    2015-02-23

    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先生來港演講
    詳述中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巨大貢獻

     (香港2016年2月23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先生今天應邀蒞臨本港,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及其旗下中華學社舉辦的「中華大講堂」,以「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應對」為題,為眾多來賓作專題演講。

    團結香港基金的發起者與創始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首先為這場大講堂致詞。他為聽眾介紹了嘉賓演講人解振華先生的傑出貢獻,同時也宣佈中華學社的正式成立,並為大家介紹了學社社長鄭培凱教授。董先生預告說,基金與學社將繼續舉辦此類活動,邀請各領域專家來香港演講,與香港人分享交流,以助增進香港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年人對祖國的了解。

    會場上先播映一段影片,概述全球氣候變化的形勢,以及多年來國際社會的應對措施,包括各階段的會議及其成果。

    在演講中,解先生指出全球氣候惡化的嚴峻形勢,概述國際社會歷年來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中國為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所作的多方面努力,尤其是在月前舉行的巴黎氣候峰會之前如何精心準備,在會議期間又如何折衝樽俎調和各方以尋求共識,終於排除萬難而發揮了關鍵作用,令峰會取得成功,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努力做出巨大貢獻。

    演講一開始,解先生即援引詳實數據,指出應對氣候惡化是現實而重大的全球性任務;即僅以中國而言,危機已迫在眉睫,例如近百年來中國大陸平均氣溫已增加0.9至1.5攝氏度,1990年來升溫更甚;1991年至2014年,由此造成每年經濟損失2333億元(人民幣,下同)、死亡人數3517人。

    解先生回顧道,然而20多年來,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中,各方爭論不休,談判十分艱苦,尤其體現於巴黎峰會前的分歧、峰會上的爭論交鋒。與會的各方結成三大集團: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歐盟28個成員國集團、發展中77國加上中國的集團,各方的利益有別,意見不一。解先生指出,焦點問題可歸結為四點:巴黎峰會若要達成協議,應當如何體現與會各方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如何設計碳減排模式且增強行動力度、如何落實資金上的支持、協議對於各國是否應具有法律約束力。各方爭論的實質問題是:巴黎峰會的協議,是否應堅持1992年150多國在巴西通過的《聯合國紐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文簡稱《公約》)中的規定,也即是否必須區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令各方分別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解先生解釋說,在爭論與較量中,中國因為已成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第二大經濟體,卻又是最大的碳排放國,於是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面壓力。儘管如此,中國為巴黎峰會做好了準備,並藉助與印度、巴西、南非結成的「基礎四國」群體,並事先進行的雙邊談判,應對了各方的不同訴求。例如2015年的中美、中法元首聯合聲明,為巴黎峰會做出了歷史性、基礎性的貢獻,使《公約》的原則得以獲得堅持。

    在回顧敘述之中,解先生很高興地與大家分享巴黎峰會中的幾件大事,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開幕式當日發言中,提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方案,主張巴黎峰會的協議應當體現四大目標:有利於實現《公約》的減排目標、有利於凝聚全球力量且鼓勵廣泛參與、有利於加大投入並強化行動保證、有利於照顧各國的國情而講求務實有效。更令人矚目的是,習主席宣佈中國將建立200億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顯示了中國的行動決心和國際承擔。

    解先生說,各方在巴黎峰會上的種種爭論和交鋒,甚至某些方面的有意為難,在中方代表的努力和多國協助下,都一一獲得化解,結果是雖然各方仍有不滿意,但峰會取得了成功。

    最後,解先生總結說,巴黎氣候峰會的成功具有多方面意義:既體現了習近平主席「四個有利於」的關於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原則,也使得中國從此站到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世界大舞台中心。他進而指出,巴黎峰會協議標誌經濟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已漸成全球大趨勢,而中國必將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自己的經濟社會發展大戰略,並動員全社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人類的共同事業。

    解先生多年來參與國際協作,尤其是在巴黎氣候峰會上擔任中方特別代表,因親身經歷而透徹理解中外的國情,因與多國各方溝通而具有全球視野,使得今日的演講極為深刻而動人。設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會場上座無虛席,聆聽的來賓全神投入;演講結束後,聽眾有許多提問,解先生逐一解答。

    因為報名聽講者眾多,解先生在今日的演講分作下午、晚上兩場,內容相同。

    影片重溫(由香港公開大學剪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下載解振華簡報:推動全球氣候治理 引領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