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電子健康管理大勢所趨

    05/12/2021 - 11:22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1年5月12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

    電子健康管理大勢所趨


    特區政府3月發表最新一份醫療人力推算報告,預測2030年本港將欠缺1610名醫生人手,團結香港基金則預算要追上新加坡的水平,本地最少要立即增加近3500名醫生。雖然政府近來在增加醫療人力上漸見積極,包括宣布將在本月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從而加大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但要解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的資源限制,盡快縮短病患者的醫療服務輪候時間,在改革市民管理健康和獲取醫療服務上亦大有空間。

    隨着日常生活智能化,電子健康管理亦成近年熱潮。與日常健康管理有關的科技可分為兩大類型:電子問診服務(又稱遙距問診服務),和電子或(遙距)健康服務。前者特指利用科技以遠程提供診治服務,當中有賴醫生以通訊科技彌補地理距離的限制;電子健康服務則不限於就診服務,一般與電子和資訊科技有關的照護、支援或健康管理服務亦包含在內。

    無論是電子問診或是電子健康服務、對一般市民而言絕非遙不可及:

    利用資訊科技程式(如電話或程式推送)或網絡平台(如視頻軟件)預約掛號、接收預約提示、遠程問診、檢視身體檢測結果、聯絡醫療人員;利用電子程式(如手機)記錄有關健康管理的數據和習慣;開通電子針卡作疫苗注射記錄等。

    國際間電子醫療發展亦備受重視,以內地為例,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衞生健康委於去年3月中聯手推出《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網上長期病管理服務可納入醫療保險受保範疇,大大提升市民使用電子健康服務的誘因。

    早於九十年代,香港公營醫療部門已為病人設立電子病歷。全港公私營醫護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在2016年正式啟用,截至本年3月底,已錄得超過170萬名病人自願登記系統,有助不同醫護提供者的協作護理。

    除電子病歷外,醫院管理局亦在2019年推出流動應用程式「HA Go」,有管理預約、流動繳費、個人化健康管理、復康療程和多媒體認知訓練等一站式服務,推動遙距醫療,在新冠疫情中尤其受病人歡迎,有效推動持續性護理,為病人及照顧者都帶來方便。

    至於對普羅大眾而言,日常生活中簡單以手機記錄每日行走步數,以至開設電子醫療紀錄等,皆是利用資訊科技協助增進身心健康。我們預計於不久的未來,電子健康管理會愈見普及,本地公私營機構將繼續善用科技,以集中緊絀的資源,應對最緊急的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