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實施分層護理服務 完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12/17/2022 - 19:47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2年12月1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博士、助理研究員 夏楠

    實施分層護理服務 完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長期以來,精神健康問題都對香港市民的健康狀況產生負面影響。早前有研究顯示,每七位香港人中就有一位會經歷一般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即全港有約一百萬市民會經歷一般精神疾病困擾。近年來,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更不斷惡化,有調查發現,近半數市民出現抑鬱症徵狀,揭示香港正面臨迫切需要處理的精神健康危機。

    然而,公營醫療體系現時難以為市民提供及時的精神健康支援,儘管緊急新症患者可在一星期內獲得專科醫生跟進和治療,但是穩定新症患者平均需輪候超過十四個星期才可獲得相關支援。值得注意的是,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專科門診病人當中有超過七成屬於一般精神病患者,與精神科專科門診相比,當中有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可能更適合在基層醫療層面獲得診治。

    充分利用有限醫療資源

    團結香港基金在最新的精神健康研究報告中指出,香港需要全面改革現有精神健康體系,其中一個改革方向是在服務模式中全面開展分層護理服務。由於並非所有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都需要專科支援,實施分層護理服務就可以根據其嚴重程度將市民疏導至專科及非專科等不同強度的服務,以提供恰當的支援。此服務模式不僅可縮短市民的輪候時間,及時獲得所需要的支援,亦可將專科服務集中提供給情況嚴重和病情複雜的市民,充分利用和有效分配有限的專科和非專科資源。

    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如荷蘭、挪威和澳洲都根據各自實際情況應用分層護理模式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而英國更是實踐分層護理模式的典範。英國政府在2008年推出「心理治療普及化計劃」,並在2015年訂立目標,希望全國15%的一般精神病患者(約九十萬患者)可以通過分層護理模式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獲得相關精神健康支援,而在2019年更將這一目標提升一倍,希望在2023/24年每年服務一百八十八萬患者。在獲得服務的患者中,約有50%在接受較低強度、非專科的心理治療後康復,超過65%的患者情況顯著好轉,而過程中並不需要專科支援,可見此模式有助減輕專科服務的負擔。

    本港亦有部分專業團體應用分層護理模式在社區為市民提供較低強度、非專科的心理治療,如新生精神康復會與賽馬會推出的「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劃」,亦獲得了與英國相似的臨床效果。研究結果顯示,56%接受服務的市民康復,64%的市民精神狀況顯著好轉,顯示分層護理模式在香港亦有實踐的空間。

    由政府帶領改革服務模式

    然而,僅依靠個別民間組織推行相關服務模式的變革,不僅服務零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各個服務團體亦可能因為缺乏資源和政策支持而不能持續運作相關項目。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全面研究海外和香港的分層護理模式,同時檢視現有資源,考慮在香港由上而下透過政府的主導角色開展相關的服務。

    具體而言,為方便市民在社區就可以獲得相關服務,政府可考慮善用地區康健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適當地點試行相關服務。為確保服務資源充足,政府需要善用非專科的專業人員資源,除可由家庭醫生提供自助治療及監察服務外,還可通過社區中受專業培訓的服務提供者,如社工和職業治療師,根據市民需要提供較低強度、非專科的心理治療。最後,政府需要清楚訂立服務提供者所需的資歷,同時從不同角度,如康復率和顯著好轉比例等持續監察服務效果,以保證服務質量。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今年會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亦提出會針對不同群組需要,提升社會精神健康水平。通過分層護理模式在香港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中提供精神健康支援,不僅有助於在疫後改善市民精神健康狀況,重塑「健康香港」,亦可在精神健康服務領域為其他大灣區城市作出示範,共同建設「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