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中西結合治理慢性疾病 病少啲開心啲

    06/06/2023 - 10:00

    文章原載《香港01》2023年6月6日
    撰文 :團結香港基金數碼傳訊經理 王穎祺、助理研究員 夏楠

    中西結合治理慢性疾病 病少啲開心啲.jpg


    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亦呈現年輕化趨勢,情況令人憂慮。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全港有約70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名香港人就有一名,其中有20%患者在40歲前發病。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中風、神經病變、腎病等都是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而且病人治理需長時間服用藥物、嚴格控制飲食及生活,因此治療、藥物、服務等醫療成本高昂,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

    政府於去年底發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強調將醫療體系的重心轉向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機制,而預防及控制慢性疾病,特別是糖尿病及高血壓,就是策略之一。為達到此目標,政府將於2023年第四季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先以糖尿病及高血壓這兩種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作為介入點,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資助,在社區層面滿足其醫療和健康需要。計劃亦希望加強市民的健康意識,及時介入及主動控制病情,以減低對醫院服務的需求。同時,政府可以藉此針對高風險市民進行健康規劃,並聯同社區網絡、私營專業服務提供者,包括家庭醫生作進一步跟進,接受適當預防、治療和疾病管理服務。

    中醫可與西醫互補治理糖尿病

    現時治療糖尿病以西藥為主,透過矯正血糖代謝異常,改善胰島素功能,配以飲食及運動療法控制病情。事實上,中醫在預防及治理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可與西醫互相配合,取長補短。許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很多單味中藥如黃芪、黃連、乾地黃、山藥及人參等具有降血糖作用,被《中國藥典》收錄為臨床常用藥物,廣泛應用治療糖尿病。內地研究人員運用黃芪治療糖尿病大鼠,發現當中的黃芪多糖可改善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達至降糖作用;亦有研究發現當歸當中的當歸多糖成分,降糖效果與對膽固醇和血脂的影響,與臨床常用的含羅格列酮的西藥相當。本港過往的大數據及臨床對照研究亦顯示,加入中醫藥服務能減慢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下降,較少出現血糖過低的機會,而且沒有增加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

    西藥治療糖尿病能較快控制血糖水平,但中醫學強調整體調治,顧及治療成效同時着重預防和保健等元素,可見中西醫處理糖尿病的方法其實有互補的作用。政府在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時可考慮通過跨專業協作,應用中西醫共同治理糖尿病等的慢性疾病,以取得更好的協同效應。現時本港各界別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主要以參考概覽作為服務指引,而《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亦明確指出,將進一步探討中醫藥在參考概覽中的參與,以善用中醫藥在健康管理中的潛在優勢,期望政府可以盡快制訂基層醫療參考概覽修訂時間表,讓中醫藥的優勢得以好好發揮,真正惠及受慢性疾病纏繞的市民。

    基層醫療可按需要加入中醫元素

    此外,《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亦指出,希望為市民在社區提供包括中、西醫在内的一站式治理服務。然而,現時在香港公營醫療服務過程中,市民僅可在住院時,在部分醫院針對有限病種獲得中西醫協作的臨床服務。在基層醫療層面,醫管局雖然一直積極推動 18 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與地區康健中心在中醫服務方面的協作, 如提供天灸服務及舉辦中醫專題講座,但服務有欠針對性,亦未有全面規劃。上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加強地區康健中心的中醫藥服務。未來,政府可以市民糖尿病的治療和管理作為切入點,完善現有服務模式,包括考慮在現有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如普通科門診或「護士診所」中為糖尿病患者按需要加入中醫元素,另一方面拓展地區康健中心中醫服務範圍,令更多市民受益。

    作為香港醫療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可以在市民糖尿病治理過程中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政府應在各項醫療服務中進一步明確中醫藥服務在本港醫療體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善用中醫為市民提供診治服務,以減輕醫院負擔,讓醫療資源用得其所,達至市民「健康啲,病少啲,開心啲」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