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ocial Innovation

    締造「綠色金融圈」 ESG扎根資本市場

    12/31/2019 - 09:39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12月19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 黃元山、助理研究員 江俊燊、助理研究員 羅文婷

    締造「綠色金融圈」 ESG扎根資本市場


    氣候在變,時代在變——加州山火連連、威尼斯水浸不退,傳統逐利為本的企業即使對氣候危機視而不見,亦難以置身事外;與此同時,年輕一代逐漸接棒,成為新一代的投資者、消費者、勞動者,對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往往青睞有加。適者生存,若企業墨守成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時代淘汰。

    面對時代變革,近年資本市場在投資管理中融入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因素的方法亦日漸成熟,引導資本流向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逐漸形成一個綠色金融圈。

    2018年,以ESG策略管理的全球資產規模已突破30萬億美元,較六年前增長了131%。不少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機構均已明確表示對ESG投資的支持,當中不乏高盛、摩根大通、貝萊德、瑞銀等家喻戶曉的名字。

    ESG經濟動機 回報 避險 新需求

    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個理念得以成為全球主流趨勢,背後或多或少總有其經濟動機。綜觀不同機構投資者支持ESG的理由,大致有三:回報較佳、風險更低,以及迎合年輕世代的需求。

    ESG表現出色的企業,其財務表現往往亦較佳。這通常與其聲譽良好、環保節能、員工高效、管治良好以及供應鏈管理成熟等因素息息相關。不少學術研究亦支持這個結論。

    舉例來說,2018年布殊與弗雷德發表一份整合分析研究,涵蓋合共1,902個實證研究,指出企業ESG表現與財務表現呈正關係,當中ESG表現與生產力等營運表現指標的關係尤其顯著;分析更顯示ESG表現與財務表現之間,很可能存在一個良性循環——換言之,賺錢的企業固然有更充裕的資源改善ESG表現,但更優秀的ESG管理,亦能為企業進一步創造價值。

    ESG表現良好股 股價波動率低

    另一邊廂,愈來愈多投資者和企業亦將ESG管理視為風險管理的一部分。今年初加州最大能源公司太平洋瓦電因氣候風險而深陷破產危機,就令不少人正視氣候危機伴隨的財務風險。MSCI在一份2017年的報告中對超過1,600間MSCI世界指數成分股公司進行分析,發現ESG評級較高的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亦較佳,帶來較低的預期資本成本和更高的估值。一篇2016年發表的期刊文章對157間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成分股公司與809間隨機選擇的非成分股公司進行對比分析,亦發現ESG表現良好的公司股價波動率,較同業平均低28.67%,反映ESG作為風險管理指標的價值。

    美國千禧世代 6成有相關投資

    在這一波ESG浪潮中,尤其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年輕世代無疑是需求增長的重要動力。年輕人在購買一家公司的產品、成為一家公司的員工,或者投資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往往更為關心公司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因此企業的ESG表現對於銷售以及吸引人才和投資者將愈來愈重要。

    摩根士丹利一項2019年的調查顯示,美國千禧世代中對ESG投資感興趣的比例高達九成五,而且逾六成已在進行ESG投資,遠高於美國平均水平。ESG的興起,正迎合新世代需求的轉變。

    大行研發指數 助投資者分析

    隨着資本市場愈來愈認真看待ESG議題,將ESG因素與傳統投資分析和決策結合的方法亦愈趨成熟。例如穆迪在企業和主權信用評級中已納入ESG分析,評估ESG因素對產品需求、聲譽、生產成本和財務實力的影響,真正將ESG與財務分析結合起來。市場上亦有不少服務供應商提供的第三方ESG工具,包括標普、富時和MSCI各自研發的ESG指數,以及Sustainalytics和Vigeo Eiris等提供的獨立ESG評級,幫助投資者將ESG納入投資分析。

    然而,將ESG與財務分析結合的方法再成熟,也需要成熟的數據供應支持,否則使用垃圾數據也只能得出垃圾結論。因此不少機構亦致力改善ESG披露,以支持ESG投資發展。例如在氣候變化方面,由彭博擔任主席的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就提出一系列建議,改善氣候相關的管治、策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披露。截至今年9月,TCFD建議已獲全球共898個公私營機構簽署支持。

    在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TCFD試行計劃中,作為加拿大最大投資管理公司之一的道明資產管理(TD Asset Management)評估旗下全球股票投資組合氣候風險價值,發現在符合巴黎協議的2℃情景下,組合比重最大的金融類公司受影響較小,而比重第二大的工業資產則面臨較大風險。基於這種具前瞻性的氣候風險評估,道明可調整投資策略,減低投資組合面對的氣候相關財務風險。

    浪潮非曇花一現 當局要行多步

    另一值得留意的金融創新當屬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sustainability linked loan, SLL),其特點在於將貸款利率與企業的ESG表現掛鈎,鼓勵企業改善ESG表現,同時有助貸款人管理信貸風險。2018年全球SLL發行量較2017年急升六倍,而在香港,太古地產、會德豐和新世界等亦已紛紛發行SLL,反映SLL的機制能滿足市場需要,甚受業界歡迎。

    隨着全球ESG投資發展日漸成熟,環境和社會因素已逐漸深入、扎根於資本市場的各個環節,很難想像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的風潮。事實上,當氣候變化、貧富懸殊等問題愈趨嚴峻,ESG因素對於投資者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

    香港當前的ESG發展雖不至於乏善可陳,但仍落後於歐、美、日等地。政策制定者必須扮演好促進者的角色,讓ESG扎根於香港金融體系。例如氣候相關預測對氣候風險評估不可或缺,如商經局屬下的天文台能利用本地數據開發氣候模型,評估不同情景下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和山泥傾瀉等風險的變化和分布,並開放予企業和投資者使用,將有助氣候分析進一步融入金融和企業決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