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Innovation
    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香港院校科研發展兩大失衡點

    01/01/2016 - 08:00

    撰文:黃妙琴

    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多年來停滯不前,按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恩榮分析,實與兩個失衡問題有關:第一,現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下稱教資會)對各間大學的研究撥款考慮,主要是以「研究評審工作」(RAE)結果作為評審標準,而評分取決於學術論文的數量及其在國際期刊刊出的數量等。
     
    失衡一:科研績效評核側重論文

    「現行的研究撥款機制偏重於論文發表,結果學術研究只停留在理論、研究、論文發表的階段,大學的研究成果大多沒有商品化。」張恩榮說,香港有必要重新檢討現有的大學科研撥款評審制度,不然為了出版學術論文,教授已疲於奔命,更遑論研究商品化及加強與工商界合作。
     
    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比較社會政策碩士學位的張恩榮,比較過英國和香港政府在科研撥款上採用的績效評核指標。他說英國已開始著重學術以外的影響力,自2014年起在「卓越研究框架」(REF)加入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影響力(20%);雖然學術成果仍是最主要的指標(65%);其餘為其對研究基礎所起的激活及持續性作用(15%)。
     
    他引述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Dame Ann Dowling的一份報告說,自從英國把社會影響力納入評核標準,學術界與商界合作的積極性得以提升,其成效顯著,起了立竿見影的作用。故此,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報告建議港府改革績效評核指標,參照英國的做法,引入量度對社會經濟等影響力的指標,例如專利授權、版權收益、出版書籍、社區服務等等,增加學者從事下游研究的誘因。    

    1231.JPG
    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多年來停滯不前,實與兩個失衡問題有關:第一,現時各間大學的研究撥款考慮主要取決於學術論文
    的數量及其在國際期刊刊出的數量等。第二是教資會現時的研究撥款分配失衡,大部分研究撥款不是以競逐形式發放。

    失衡二:研究撥款競爭成分偏低

    第二是教資會的研究撥款分配失衡。張恩榮指出,現時大部分研究撥款不是以競逐形式發放。目前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研究撥款來源,主要是來自整體補助金其中的研究撥款用途(亦稱R. Block,直資研究撥款)及經研究資助局(RGC,下稱研資局)發放的撥款,前者以RAE評核系統作為決定資助金額的依據。
     
    教資會曾於2011年建議在科研撥款方面加入競爭成分,從2012年起的九年間逐步擴大直資研究撥款的競爭比重至50%。以2012至2015預算年度為例,在160億元的整體補助金當中,有40億元是直資研究撥款,但含競爭成分的直資研究撥款仍只佔大約一成。即使將直資研究撥款和研資局的資助金加起來,以競逐形式發放的資助金仍只佔整體撥款的三成左右,與英國、美國、韓國相比差之千里。

    張恩榮稱,在科研撥款中增加競爭式資助的比重,有利於推動卓越科研成果。雖則研資局的資助金全是競逐式的,但規模只有教資會直資研究撥款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撥款分配過於零散,令平均項目撥款最高也不超過7500萬港元。

    12321.jpg
    無論是學生的科學訓練,抑或是大學的學術成就,香港即使說不上是世界頂尖,也肯定是卓越的,為創新科技發展提供了優
    秀人才的基礎。香港具備充足的條件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惟必須重新找到上述的平衡點,創新科技業才有望展翅高飛。
     

    參考外國例子 掌握平衡的藝術

    「我們建議政府向研資局的研究基金額外注資500億港元作為儲備(現為230億港元),以加大研資局的資助金規模至與直資研究撥款相若。」他補充說,目前研資局每年撥款約11億元,當研究基金增加至730億元時,期望每年能撥出30-40億元,與直資研究撥款數目相近。他認為政府有必要在加大研資局的資助金規模之餘,照顧不同類型科研的特點和撥款需要,增加對大型科研項目的支持。 
     
    發展創新科技可提升香港競爭力及經濟活力,使經濟結構朝向高增值,甚至有助解決香港產業單一化問題。「不少研究都指出,發展創新科技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社會向上流動力,創造更多高端的就業機會。」
     
    張恩榮稱,基礎研究和學術論文當然應獲得重視,但在推動卓越研究和回應社會與經濟需要之間需要取得平衡。至於平衡點在哪裡,可參考外國的成功實例。
     
    創新科技產業潛力巨大

    任何城市要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人才和資金缺一不可。張恩榮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不愁沒有資金,更不乏優秀人才。「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每隔三年便對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進行能力評估。2012年,香港學生在科學和數學分別排名第二及第三。」

    他說,本地大學在科學和工程學的世界排名亦甚高,尤其是電子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化學工程學系、化學系等,多間本地大學都位列全球三十名以內,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全球排名第八,香港大學的化學系全球排名二十三。

    香港的教資會亦按照國際準則,最近評審了(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由八間受資助院校提交的研究項目,其中34%達到「國際卓越」水平,另有12%更獲國際專家評為「世界領先」水平。這些都在在反映無論是學生的科學訓練,抑或是大學的學術成就,香港即使說不上是世界頂尖,也肯定是卓越的,為創新科技發展提供了優秀人才的基礎。
     
    張恩榮總結說,香港具備充足的條件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惟必須重新找到上述的平衡點,創新科技業才有望展翅高飛。

    原文刊於《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季刊》2016年1月第108期,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