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培育香港下一代抗疫英雄

    02/27/2016 - 08:00

    撰文:張恩榮(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袁子雅(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助理)

    在南美洲肆虐的寨卡病毒出現向全球蔓延的趨勢,各地陸續發現感染者,確診個案甚至已經擴散至廣州。面對病毒嚴峻威脅,美國總統奧巴馬呼籲加快研究寨卡病毒,包括診斷測試方法、研發疫苗和治療方法。可惜,治療寨卡病毒的前景暫時不樂觀。雖然研究疫苗的工作已開始,但很難預計何時才有安全有效的疫苗面世,不幸感染寨卡病毒的嬰兒將面對伴隨終生的身體缺陷。

    科研路,路遙遙。透過科學改善生活的歷史,見證着無數人各種形式的貢獻。疫苗研發動輒需時數年之久,說明全賴科學家在某領域長時間投放心血的毅力,我們才得以免受各種疾病之苦。

    港人醫學科技改寫人類命運

    談及創新科技能力,香港人不用妄自菲薄。其實這彈丸之地多年來培育出不少蜚聲國際的科學家,尤其在醫學科技上,多名本地科學家改寫人類命運,例如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沙士肆虐期間,成立小組爭分奪秒追尋病毒來源,確認沙士源自冠狀病毒,為對症下藥治療沙士指出了一條明確的路。袁國勇亦正着手研究一種一次過測試40種病毒的測試劑、新型抗病毒藥及流感病毒疫苗,希望將更多科研成果投入實際應用。

    rsz_photo_1.jpg

    另一個例子,是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黎青龍。慢性乙型肝炎困擾着全球幾億人,它也是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元兇。以前未有藥物醫治乙型肝炎,病者只能自求多福。黎青龍於1990年代開創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擾素實驗,並找出對降低肝纖維化有長期療效的核苷類似物,改善眾多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透過科技創新影響生命。

    寨卡、沙士、肝炎、癌症等病令人聞風色變,談起治療的功勞,大家會最先感謝前線的醫護人員。懸壺濟世的前線醫護人員固然勞苦功高;但大家也不應忘記,醫護人員所應用、壺中日新月異的藥物和治療技術背後,有一群科學家在一點一滴累積人類對生物、病理的知識。

    擴大科研產業吸引人才參與

    珠玉在前,香港實在應在這些根基上培育未來科研人才。遺憾現時香港的科研產業落後其他先進地區,局限了科研人員的發展空間,令不少學生和家長卻步,不願意選修理科。這不單扼殺了一代潛在的科學家,更影響香港,甚至人類福祉。政府亦注意到問題,剛就推動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進行諮詢;但要有效鼓勵科學教育,除了透過改善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必須處理問題的核心,急起直追投資科研,擴大產業規模,吸引更多人才和企業投資者參與,活化創新科技生態鏈。

    Photo_2.jpeg
    張恩榮(右)/袁子雅:「黎青龍教授(左)改善眾多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透過科技創新影響生命。珠玉在前,香港實在應在這些根基上培育未來科研人才。遺憾現時香港的科研產業落後其他先進地區,局限了發展空間。」
     

    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後宣布了幾項政策措施,包括資助學者進行更多中游轉化型研究、吸引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科研初創公司,方向正確。但在香港研發開支長期落後其他先進地區的背景下,一次性多撥40多億港元,其中20億元基金更只用每年投資收入作撥款,只是「隔靴搔癢」。相比之下,年初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公布了「研究、創新和企業2020 計劃」(RIE2020),撥款190 億坡幣為未來5 年的轉化研究、科研人才培養、創新與創業等提供資助,以行動表示對科研發展的長期承諾。只走出一小步的特區政府,很難要求學生、家長及商界投入創新科技行列。

    科技為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雖然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仍有限,但下一代潛能無限,若配合適當培育,相信日後發展難以想像。期望政府、學校老師以至家長等各方配合推動普及科學教育,再加上政府和商界多投資科研,擴大發展空間,讓更多年輕人能學以致用,好像袁國勇、黎青龍般協助人類渡過一個又一個新挑戰。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2月27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