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優化政策配套搶人才 谷創科發展

    09/13/2022 - 10:30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2年9月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博士、研究員 麥穎聰

    優化政策配套搶人才 谷創科發展


    特區政府連番喊話要「搶」人才,吸引全球頂尖創科人才滙聚香港。誠然,在全球日益白熱化的科創人才爭奪戰中,政府需要更「快、狠、準」地落實人才政策,方能脫穎而出,然而說時遲那時快,新加坡已在上月底宣布推出新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計劃,允許申請人家屬在新加坡工作,毋須為其申請工作簽證,在科學與科技方面有卓越成就的申請人,甚至可以豁免月入門檻,假若香港短期內拿不出實際措施的話,「搶」人才只會淪為空談。

    內地博士學歷人士 留港意願低

    香港要達到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所確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地位,必須吸納大灣區以及世界的高端人才,令香港成為大灣區中的人才高地,但香港對「搶」人才是否有足夠的把握?

    為了解大灣區人才在香港的發展意願,團結香港基金與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訪問了3,012名現居於香港的內地高學歷人士。結果發現,多達70%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受訪者,不打算長期(超過5年)留港發展;同時,與其他大部分行業相比,從事專業、科學及技術活動的人才,長期留港發展的意願較低;從學歷角度而言,擁有博士學位的受訪者亦出現相同現象,反映香港最需要的科創人才有流失的可能。

    另外,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每年發布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香港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範疇的排名,由2016年的第4名跌至2021年的26名,可見香港無論是吸引或挽留人才,都面臨重大挑戰。

    招才計劃限制多 影響成效

    為招攬世界各地人才到香港就業,政府先後推出了不同人才入境計劃,當中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成效未如理想的一例。計劃在2018年推出,旨在羅致從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網絡安全等13個科技範疇的專才,可惜近3年來,計劃的申請數目僅約250人;同期單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已經有約31,800人申請來港,約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的125倍,可見計劃對外來人才吸引力明顯不足。

    以上問題源於其準則、配額及審核流程方面,均設有諸多限制、過程繁複,導致不少本地科技或創科企業望而卻步,令計劃未能充分發揮成效。雖然其等候時間只需兩星期,比一般入境計劃的4星期短,但只限於直接參與研發的前綫人員,其他從事科技專業支援,如知識產權、科技管理等的人員,仍被排除在外。

    計劃亦有聘用本地人才規定,要求企業申請者每聘用一至三名非本地科技人才,便須增聘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及兩名實習生,未能切合中小型初創科技企業的實際需要。

    因此,政府需審視現有人才計劃的申請準則、配額、計分方法及審批流程等,以更有效地吸納科創人才。

    除了透過優化入境政策,吸納更多人才外,政府亦需提供優質的生活配套,以留住科創人才在港長期發展。然而,香港樓價高、租金貴,在世界可謂無出其右,根據德意志銀行研究指出,在全球兩房單位租價的排名中,香港平均每月的租金高達3,685美元,高踞全球首位。

    因此,筆者對是次研究結果並不感意外--在有意離港的受訪者中,超過6成人指出,居住環境不佳是離港的主因,為眾多因素之冠。試想像,科創人才若到一河之隔的深圳發展,便可以更便宜的租金,享受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人才為何還要來港「捱貴租」?

    居住環境不佳 人才離港主因

    既然如此,香港又可否效法其他城市,在土地房屋政策方面吸引科創人才長期落戶香港呢?放眼內地,深圳和杭州等均已落實針對人才的住房優惠政策,以深圳的「孔雀計劃」為例,該計劃為全球高學歷人才提供房屋租金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便利,令專才更放心在深圳發展;反觀香港,現時只有科學園的「創新斗室」人才公寓項目,為外來人才提供住房福利,但其500個宿位僅限於園區內或潛在的合作企業,遠遠不足以支援在港發展的科創人才。

    特區政府應確保專才來港後「留得住」,可考慮撥出北部都會區部分土地作人才公寓之用、擴大現有人才公寓的服務範圍,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專才等方式,為人才留港提供誘因。

    特首李家超所發表的「搶」人才論,反映特區政府深切明白發展創科產業的關鍵,在於建構高端人才庫。面對人才短缺和流失,政府必須把握時機,透過優化入境政策及生活配套等對策,積極創造條件,從內地及國際社會招攬科創人才,推進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内地人才長期留港發展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