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and

    港人買樓夢難圓,政府何不創多贏?

    10/27/2015 - 08:00

    撰文:黃楚琪

    「在新加坡,只要安分守己勤肯做工,買樓是理所當然的;在香港,竟然如此艱難。」一名移居新加坡的港人陳先生說。現在香港住屋昂貴至世界冠軍,不少港人心裏問:「為什麼香港不能像新加坡,九成人買樓,人人安居樂業?」

    wong_bbc_02.jpg
    港人需要將十七年的家庭收入完全奉獻,才能支付其住宅。

    自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以來,高速印鈔票,利率又低;香港投資者轉趨買樓收租,另因沙士之後長期沒賣地而出現樓宇供應短缺,市民需求又大,以致近年樓價急升,港島區每平米均價十八萬港元,新界每平米均價十萬港元。據2015國際機構調查,港人需要將十七年的家庭收入完全奉獻,才能支付其住宅。該項負擔指數香港已是五連冠,這更是歷來最高的紀錄。

    樓價貴,價值觀起變化 

    香港約有二十萬人居住劏房。買樓成為了港人的夢想,有中產甚至為了儲蓄也搬到劏房去。據最新調查,三成年青人的人生目標是置業;但由於樓價奇高,不少感到人生無望,有的憤而上街去抗議;有的索性及時行樂,旅遊消費、兼職度日,無謂奮鬥;有的打算離港,移民台灣或遠走他方。

    香港樓價貴,已令一些人的價值觀起了變化。「大學生覺得唸書沒有用,畢業後工資增長追不上房價增長速度,樓市趨跌也無法負擔;有的家長亦覺有樓比具學歷重 要。」香港城市大學一名姓張的教授說。現在大學畢業生月薪一萬二千元,市區租劏房每月逾五千元,能夠生活下去已不錯,遑論買樓。因此,香港年青人為了面對 現實,數萬人正在輸候上公屋,但卻被批評無志氣。

    子女留學,不如留錢

    近來社交媒體一度熱議:一名未婚妻,不滿未婚夫購入新房子只用自己名下擁有,因沒有加上其名字而煩惱。香港離婚率近年急升,達千分3.1,每年逾22,000宗離婚,每天逾60宗。這對情人仍未結婚,男的被指擔心一旦婚變資產會被配偶瓜分,女的則覺嫁出去,樓房不應分彼此,安居之所沒名份,並沒安全感。港人就此議論紛紛,各說各理。總之,這反映了港人對擁有樓宇的渴求。

    香港家長重視孩子教育,以往不惜賣樓供孩子出國唸書。香港現有十間大學,大學學額擴增。家長已在反思:是否值得賣樓供孩子出國?「賣樓花一百萬元供孩子出國念大學,不如留資產給孩子,未來更有保障;將來孩子找份優差不易,要剩下一百萬元,不知等到何年何日。」一名身家過億的富豪對筆者說,香港的大學具國際水平,孩子留港攻讀,陪伴在自己身邊也不錯,將來在港找工作也佔先機。

    wong_bbc_01.jpg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2009年60點升至現在144點,
    過去六年樓宇升了一倍多

    資助居住,不如資助買樓

    香港貧富懸殊,已達警戒線,是亞洲最不平等的地方。富有港人坐擁地產而享受自動升值,無產的中產只有納貴租,窮人辛勤工作只有住公屋。 由此可見,富者愈富,貧者沒有資產便難以向上流動。

    港人以置業為目標,一是居住有保障,不致無瓦遮頭,二是樓宇升值,可分一杯羹。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2009年60點升至現在144點,過去六年樓宇升了一倍多,有樓者笑逐顏開,無產者愁眉苦臉,樓價高企已令社會分化,怨聲四起,呈現管治困難。

    新加坡五十年代學習香港公屋制度,現在新加坡組屋政策反而令港人刮目相看。有香港學者建議,讓公共房屋私有化,既可滿足市民置業需求,令資源更有效流轉, 而政府又可收回地價,為緊絀的庫房創造收益。其實,香港於1998年推出「租者置其屋」,但因業權散亂,八年後被取消。如今香港土地缺乏,樓價高企,值得 港府重新檢討,以更可行方法推出。

    公平?不公平?

    有批評指資助公屋住戶買樓,對納稅人不公平?然而,有產者擁有房產愈來愈富有,無產者錯過機遇,沒法分享社會富裕成果,形成貧富懸殊,這又是否公平?再說,公屋住戶本身乃獲資助,政府一旦採取扶助政策,令其自置物業,可騰出資源供政府更有效運用,支持更有需要的人士。更重要的是,當港人尤其是年青人感到買樓有望,自當奮發向上,而政府施政利民,人心回歸。可見,公共房屋私有化一石多鳥,如何舊瓶新酒?值得政府重詳計議。

    原文刊於《BBC中文網》2015/10/27,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