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and

    加速新界城鎮化 紓解港土地短缺

    07/27/2021 - 12:08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1年7月2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 研究員 許雅婷

    加速新界城鎮化 紓解港土地短缺


    近日《2021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展開,回顧歷屆政府的施政報告,重中之重無疑是要解決本港土地房屋問題。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多管齊下覓地建屋,但在滿足市民住屋需要的同時,亦應要建構宜居都會。除了明日大嶼的填海工程外,我們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滿足龐大的長遠土地需求?

    香港多年來受困於土地和房屋短缺,公屋輪候時間節節攀升,年輕人上車難,毋庸贅言。目前政府已推行及規劃的土地供應措施,可以提供約5,000公頃用地,當中約一半供應來自包括明日大嶼在內的多個填海計劃。

    然而,香港若想成為宜居都會,使每個市民能享有體面的居住面積,長遠仍需要額外4,000公頃的土地。

    提升規劃視野 釋放新界潛力

    雖然香港人煙稠密,但只有約20%土地是規劃完善的城市化地區,遠遜深圳的47%和新加坡的73%。自東涌新市鎮於90年代落成後,本港的新市鎮發展就停滯超過30年,釀成今日土地匱乏的惡果。同時,由於房屋問題日益嚴峻,社會往往無意地聚焦於房屋供應而忽略其他用途,集中討論零碎的造地措施,例如發展單一地塊。

    城市規劃不僅僅是興建更多住宅,亦關乎香港的未來發展,需要社會以「全局思維」看待土地房屋政策。放眼全港,新界佔香港9成面積,理應可作完善發展,可是本港的城市規劃卻無形中採納了「中環視角」,只將新界視為核心外圍。

    不過,只要我們提升至「區域視野」,便會發現新界得天獨厚的優勢--新界地理位置比鄰深圳,受益於港深跨境交流,將是增強本港競爭力的腹地紐帶。香港能一方面連接世界市場,另一方面深化與國內的合作,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鞏固國際樞紐的重要地位。

    9大潛在發展區 逾3000公頃地

    目前政府在新界的發展以個別分散的新發展區為主,包括洪水橋、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等,但團結香港基金認為,通過整合包含棕地與休耕農地在內的零碎土地,可以拓展都市網絡,在新界形成龐大的發展帶。

    基金早前發布新一份報告,倡議大規模發展新界,並提出9個潛在發展區作進一步研究,有望提供超過3,000公頃的可發展用地,規模媲美由港島北與九龍組成的核心市區,並參照港深兩地的優勢及未來規劃,提出3大發展主題(見圖)。

    文化及科技走廊位處新界北面,建基於已規劃的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界北,將發展範圍延伸至北環綫走廊、古洞北擴展區、古洞南和粉嶺南,以及新界北東部。區內有多個創新科技樞紐,包括河套區創科園、古洞的貿易及科技園、新田的企業及科技園等。走廊可以提供擴展空間,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企業及學術機構進駐,促成不同背景的人士交流,可培育蓬勃的創科生態圈。

    文化及科技走廊 創新經濟機遇

    新界北擁有豐饒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如龍躍頭、中英街及松柏塱等,而政府亦打算在粉嶺興建新界東文化中心。走廊可以提供更多表演場地,並設立創意科技工作室,鼓勵藝術實驗和跨界交流,形成一個富有活力的文化社區,彰顯香港獨有的魅力和歷史。同時,配合積極的保育政策,大規模規劃可以整頓棕地擴散、濕地欠保育的情況,以營造宜居的環境。

    現代物流商業圈 強化未來CBD

    現代物流與商業圈涵蓋政府規劃的洪水橋和元朗南發展項目,再延伸至洪水橋北擴展區與元朗東南。洪水橋獲定位為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將成新界的核心商業區(CBD),而商業圈的規劃可以擴大洪水橋的經濟活動範圍。

    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曾建議,在附近發展4個物流樞紐,以鞏固本港產業優勢。因應深圳前海現代服務業的急速發展,基金認為洪水橋應增設一條新的跨境鐵路接駁深圳,促進兩地交流,進一步提升洪水橋的區域定位。

    樂活與休憩空間 拓建近郊市鎮

    樂活與休憩空間橫跨政府的錦田南公營房屋發展,以及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錦田北、錦田南擴展區和林村共3個潛在發展區。除了是近郊市鎮的擴展空間,該區靠近林村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和大刀屻,可以營造親近大自然的優質生活環境。區內亦有歷史悠久的古迹,通過合適的保育政策,可鼓勵文物旅遊的發展,讓香港的歷史瑰寶得以繼續保留。

    造地並非一蹴即就,新界大型發展項目往往受制於基建不足、持份者不滿,以及政策失衡「3座大山」,令發展進度曠日持久。誠然,若只為加快個別房屋項目,未必值得社會耗費精力去解決土地發展中的種種問題;然而,當新界的規劃可以主導本港整體的未來發展,賦予社會繼續繁榮富強的契機,就值得我們為實現這個具前瞻性的願景而全力以赴,理順土地開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