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Education and Youth

    香港教育投資是否到位?

    01/08/2019 - 10:00

    文章原載《信報》2019年1月5日
    撰文:何杏研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university%20hk.jpg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世界人才報告2018》,計算63個國家在培養和吸引人才方面的排名。香港下跌6位至第18名,新加坡排名第13,取代香港成為亞洲之首。有見被新加坡取代去年亞洲一哥的地位,各大媒體都引述報告指香港教育資源投放不足,令香港排名下跌。的確,本港公共教育開支僅佔本地生產總值(GDP)3.3%,較其他國家低,但筆者想藉此說明兩點,首先,一個地區的公共教育開支與其培養及吸引人才的能力未必一定成正比。另外,要提升教育效能,「做大個餅」加大教育資源之餘,更需全面分析教育系統,了解資源運用,繼而「做好個餅」。

    Capture_0.JPG

    資源投入是提升教育質素的重要條件,投放更多教育資源固然重要。然而,資源投放愈多並不等於教育系統運作愈有效率。當提及要量度教育的效能,自會聯想起聯合國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由其統籌的國際教育評估測試(簡稱PISA),以全球15歲學生為對象,評估各地教育實施的不同成效。表一顯示,新加坡在PISA排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只是用了在本地生產總值 2.9%作教育開支,也能夠達到一流的教育成果,反映其政府有效運用教育資源。反之,某些歐洲國家公共教育開支比例多於新加坡一倍,PISA成績卻未見理想。在表一可見,公共教育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愈高的國家,PISA排名反而愈低。如冰島在公共教育開支項目排名第2,佔本地生產總值7.2%,PISA成績排名卻落在第33位。由此可見,財富不等於健康,投放了教育資源並不等於提高了教育效能,資源是否到位才是關鍵。

    需全面分析教育系統

    一個地方教育系統的運作,牽涉範圍甚廣,要改善教育質素,除了需要足夠的教育資源外,公共政策的配合更為重要。香港政府在教育開支近年來有加無減,在2018年財政預算已超過1000億,藉此實踐香港教師全學位化、增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輔導系統、優化學校行政支援等措施——這些都是教育持份者和社會樂見的有效投資。當政府加大教育資源投放後,必須要全面分析教育系統的運作,才能持續提升香港整體教育的效能。

    singapore.jpg


    港科學教育每況愈下

    《世界人才報告》中有幾項有關教育系統的指標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包括科學教育(Science in schools)是否被重視、高等教育能否吸引外地生留學 (Student mobility inbound),以及大學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是否能迎合社會需要。報告的論述中,新加坡的教育系統屢獲好評。筆者認為港府可了解以多項的有關教育效能指標,並與新加坡比較,較全面地分析如何令教育資源到位。

    Capture4_0.JPG


    見表二,在科學教育方面,新加坡近幾年一直居於首位,反觀香港的表現則每況愈下,由2014年的項目排名第7,4年內跌至今年第20。在吸引外地生留學方面,新加坡4年來三甲必入,而香港則跌至17位,可見我們的高等教育未能有效吸引人才,這與本地大學教育是否合乎社會發展所需有莫大關係,亦與特區政府有沒有制訂並落實一套具持續性的吸引人才計劃有關。現時推動國際化及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進修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UGC)的工作重點之一。教資會資助大學招收入讀其公帑資助修讀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可佔核准學生人數指標的20%。然而,以2016至17學年為例,只有一萬多名國際學生,佔總學生人數的11%,說明在吸引國際人才中,香港還需要優化人才政策鼓勵大學加強國際化,並增加學生宿位,令院校有效招收國際學生,從而豐富本地生的學習經驗。

    2019年的QS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已超越香港大學,成為亞洲一哥,大學教育質素提高,自然更容易吸引及留住人才。當鄰近地區不停檢視和改善公共政策以提升教育質素時,香港政府必須思考在加大公共教育開支的同時,進一步研究如何運用資源,並了解培育下一代和人才流動的推拉因素,令每年1000億的教育開支用得其所,達到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