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Education and Youth

    設「人才公寓」全力搶人才

    12/24/2022 - 16:28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2年12月24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鄺蕎析

    設「人才公寓」全力搶人才


    受疫情及經濟等因素影響,一些人選擇到外地生活。政府資料顯示,過去兩年香港流失14萬勞動人口,無疑對香港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面對人才流失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招手。然而,香港該如何「搶人才」?又如何避免本地及在港的各地人才被人搶走呢?

    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人才服務窗口」、在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設立「招商引才專組」、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以及優化各項簽證計劃等,希望可以招納賢士。不過,這些新措施能否發揮「搶人才」作用呢?譬如說,設立「招商引才專組」在內地和海外積極招攬人才和企業到港。然而,特區政府並沒有為增加相關辦事處和經貿辦的經費或人手,也更沒有為專組每年需吸引多少企業或人才到港設定KPI。

    各個經貿辦本身主要依靠隸屬的投資推廣署人員到外宣傳,吸引投資者到港;在沒有額外的經費或人手的前提下,經貿辦的工作人員又欠缺引才的相關經驗,很難憑一己之力吸引大量企業或人才駐足香港。再者,經貿辦的駐守人員數目不一,例如駐新加坡經貿辦只有7名工作人員,而駐布魯塞爾經貿辦則至少有19名工作人員。既然各經貿辦之間的資源存有差別,那麼它們需要遞交的「成績表」又應該一視同仁嗎?政府並沒有表明要從哪些地區重點「搶人才」,容易令負責人員感到無所適從。

    即使找到了海內外人才,當政府真正去游說對方來港發展時,能列出甚麼優勢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有甚麼原因可以誘使他們在這裏落地生根?

    要挽留人才,不外乎安居樂業。眾所周知,香港房價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遠超出普通家庭可以負擔的程度。團結香港基金的調查發現,在有意離港的受訪外來人才當中,超過六成指出他們想離港主因是居住環境不佳。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不僅要為外來人才提供相宜的住屋選擇。香港現時只有科學園的「創新斗室」人才公寓項目為外來人才提供500個宿位,而且僅限於園區內或潛在的合作企業員工,遠遠不足以支援到港發展的專才。為確保人才不用長期「捱貴租」,可考慮擴大現有人才公寓的服務範圍,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專才等方式為人才留港提供誘因。

    解決了安居,還有樂業要考慮。香港擁有低稅率和成熟的自由經濟體系,但由於其產業結構單一,不少新興行業仍然處於起步點。成熟產業如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業等不難找到願意來港發展的人才,然而新興產業如藝術科技、創新科技等則可供人才發展的空間暫時較少。

    政府資料顯示,四大支柱產業佔本地總生產總值約六成,而創新及科技等新興產業則僅佔本地總生產總值1%,影響到香港整體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但本地創科產業規模遠比不上深圳,企業數量、產業鏈完整性亦不夠強大,對於創科人才吸引力自然有限。

    故特區政府需要為專才提供良好就業前景和多元發展機會、通過評估不同行業人力需求而制訂相關產業政策,確保香港未來有足夠人力資源支撐各新興行業發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早前表示計劃每年輸入35000名人才來港,希望2025年則可以填補現在的勞動人口空缺。筆者期望政府多管齊下,訂立更清晰的「搶人才」目標及方針,增強世界各地人才來港發展的信心,並想方設法挽留到港人才,扭轉人才流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