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Education and Youth

    提升香港競爭力的終極關鍵

    04/15/2022 - 14:47

    文章原載《香港01》2022年4月15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劉慧希

    提升香港競爭力的終極關鍵


    常言道,不進則退,如何讓香港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維持競爭力,絕對是政策研究和推動的必修課題之一。近年來,香港作爲國際金融、貿易、法律等中心的地位都受到內外多種因素挑戰,筆者認為,要提升各行各業在區內乃至全球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政府有必要審視未來發展策略,為長遠發展注入動力。

    競爭力的意義不只在於招商引資,要令行業的競爭力具可持續性,關鍵在於培養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多年來,建立創科中心的目標之所以只聞樓梯響,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國際科企無法在香港覓得足夠的科研人才,結果研發中心紛紛北移或到新加坡設立基地,難免令香港的角色成爲昨日黃花。

    即使不談宏觀發展,微觀而言,香港青年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在第五波疫情下,青年失業率再次攀升;不少研究皆指出,青年就業情況要恢復數年前水平,仍然道阻且長。同時,具專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業收入,普遍顯著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年長世代人士,反映僧多粥少的問題,更代表經濟發展成果未能體現在收入上,令人擔憂。

    持續進修風氣須提振

    筆者樂見政府在早前在財政預算案除了公布「派糖」措施,更提出加大持續進修基金金額,希望充實本地人力資源。不過以政策力度而言,筆者對政策成效有所保留。我們必須審視,持續進修基金下的課程能否有效提升就業競爭力呢?全社會的持續進修風氣是否良好呢?政府整體支持是否充裕呢?

    立法會的研究文件指出,香港的持續進修參與率僅兩成,大幅落後於新加坡的49%,反映社會進修風氣未成氣候。團結香港基金的《跨界人才政策 產學資歷互通》報告曾就香港的公共開支作出分析,發現香港過去幾年的持續進修開支僅佔教育公共開支總額的0.5%,僅僅是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地的十分之一(見圖1)。持續進修基金加碼至2.5萬元後,上述開支比例亦只會微升至約0.7%。

    圖一:海外持續進修佔整體教育比例遠高於香港

    海外持續進修佔整體教育比例遠高於香港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新加坡政府、Workforce Singapore、SkillsFuture Singapore、英國議會、英國教育部、教育局、僱員再培訓局,以及《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詳見《教育及青年政策研究報告:跨界人才政策 產學資歷互通》,p.57


    優良人才需投資 倡設10萬元終身技能發展補助金

    大時代需要大刀闊斧的政策措施。誠如基金會在《報告》中所建議,政府應考慮為市民提供10萬元終身技能發展補助金。讀者看到此銀碼,或會擔心庫房難以承擔。然而,參考推行持續進修基金的經驗,計劃並非人人適用,且相關支出會在多年攤分,只要運作得宜,根據基金會研究團隊的推算,當局絕對有能力承擔。更重要的概念是,花在人才身上的並非「支出」,而是對社會的長遠「投資」。

    上述只是個人層面的措施,要打造持續進修的社會風氣,僅憑持續進修基金加碼顯然不夠。故此,政府應鼓勵及資助更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開設實習機會,讓青年獲得職場培訓與經驗,了解職場所需要的軟硬技能。

    大灣區是青年未來的重要機遇。政府已經就大灣區的青年發展,包括就業、創業等推出多項措施;財政預算案則提及到「內地發展支援計劃」,通過貿發局的網絡,伙拍商會、專業人士協會及青年創業協會等港人在內地的商貿組織,舉辦培訓、交流、商務考察及宣傳推廣活動。在兩地未能通關之際,政府亦需要加大資源資助及舉辦更多線上線下工作坊,增加大灣區就業資訊,提升香港青年對於大灣區就業及創業的認識及興趣。

    關關難過關關過,香港多年來面對種種挑戰,都能夠化危為機。不過,與其「佛系」等待時機,我們更當主動出擊去提升競爭力,方能在機遇處處的大時代中成功轉型,再創高峰。加大對人才及社會未來的投資向來是機不可失、只爭朝夕,此時不行動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