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Education and Youth

    推動國情教育責無旁貸

    01/05/2022 - 14:26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2年1月5日
    撰文: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 助理研究員 鄺蕎析

    推動國情教育責無旁貸


    去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國上下一同悼念死難者同胞,香港特區政府亦舉行了悼念儀式。公祭日的意義除了悼念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是育人及傳承:就此,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發出了相關指引,以助樹立正確歷史觀。不少中小學藉此機會向學生講解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的歷史。

    然而,在呈現國家歷史真相的同時,相關教材本身的本意能否得以實現?面對涉及國民身份認同的議題,局方理應更為審慎,避免偏離國情教育核心的爭論。

    現時,中小學層面的國民及國情教育分別散落在中國歷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常識科、價值觀教育,及德育教育等領域,在授課或教材方面並無統一準則。在校本課程之下,學校有充裕空間自行制訂授課所用的教材;但局方適當地給予相關指引還是有其必要。

    因應社會多方聲音,教育局已於2018/19學年將中國歷史科重設為初中必修科;至於始自2021/22學年,由通識科演變而成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三大主題中首兩個都與國家跟香港息息相關,更加入了內地考察的部分。此等改動大幅提升了中學課程(包括初中及高中)國情教育的比例,無疑有助下一代深切認識祖國的發展,乃至正確理解祖國與香港的關係。

    話雖如此,但就公民科而言,師生依然面對不少挑戰;局方預計該科的教科書最快要明年才能面世,而教師暫時只能採用舊有通識科的教材和參考局方或坊間的網上資源來授課,對教師備課造成不少困難,亦逼使他們自行制訂考測、筆記和練習等材料,加重其負擔。有見及此,局方必須為教師提供更多專業培訓,並加快制訂相關學與教資源的步伐。

    教育局肩負栽培下一代的責任,有責任確保學生能在學校裏接收恰當的資訊,成為未來國家和社會的棟樑。這並非一門課程或教材的獨立事件,而關乎到涵蓋中國歷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其他科目及活動的全盤考慮及規劃(包括升國旗儀式、國歌等),以確保下一代的學生能適當地了解國家歷史,以及作為國民的身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