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care and Ageing

    修例紓緩公營人手短缺 引入醫生確保質素優秀

    06/30/2021 - 10:52

    文章原載《明報》2021年6月30日
    撰文: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林正財

    修例紓緩公營人手短缺 引入醫生確保質素優秀


    「林醫生,我昨日去公立醫院覆診,姑娘說我看錯年份,應該是明年今日才見醫生,現在看醫生輪候時間真的很長。」以上是痛苦的笑話,幾乎每次我代表安老事務委員會探訪長者都時有所聞,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但這正是反映香港公營醫療體系不勝負荷的一面鏡子。

    政府提出《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讓香港永久居民的海外醫生免試回港註冊執業,確實打開一道小門。這讓醫管局在調配人手時提供了彈性,有助減輕公院醫生的工作負擔及流失率。長遠來說,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期望得以下降,讓病人盡快獲得適當的治療。

    有意見憂慮,所引入的海外醫生質素未必理想;但事實上,修例對於這些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設立了多層監督以作把關,確保他們在取得正式註冊前通過多項考核,外界不必過於擔心,醫療質素實為這份草案中極其重要的考慮元素。

    病人「睇病難」 明年今日的漫長等待

    正如文首提及,每次探訪老人家,他們第一時間訴說的不是關於安老服務質素,而是關於他們飽受疾病折磨的經歷。老人家一旦患病,除了沒有太多時間等候治療外,亦會因小病牽一髮動全身,影響他們日常生活,承受各種的痛苦。舉例說,如果老人家患眼疾未能及時獲得治療,他們很容易會跌倒受傷、出入困難,承擔更多的額外開支;不少老人家等候換膝蓋手術多年,正飽受膝蓋痛的長年折磨。上月曾有病人組織成員表示,數年前因意外跌倒而導致左邊盆骨斷裂,苦候骨科3年,其後有醫生向他說,如事發後半年能及早完成治療,他有機會重新站立走路,毋須如今倚賴輪椅出入。如此的心酸故事,乃許多港人真實寫照,反映出香港公院醫療服務供不應求,導致病人輪候時間過長,嚴重影響病人,尤其是基層病人的福祉。

    公營醫生身心俱疲 流失率上升的惡性循環

    據團結香港基金上月發表增加醫生人手的研究報告,本港醫生愈加缺乏,醫生對每千名長者的數目由2000年的11.7下降至2019年的6.8;醫生對每千名長期病患者的數目由2000年的13.9下降至2019年的11.4。若香港要追回2000年的比例,前者須聘請10,857名醫生,後者要增加3361名醫生。公營醫院人手緊張,醫生要有三頭六臂,才可應付龐大的工作量,當公院醫生日以繼夜超負荷工作,自然萌生去意,轉到私營市場執業尋求更佳的工作環境。如此將進一步惡化原本人手短缺的情况,令仍留守公院的醫生百上加斤,然後導致更加多醫生離開公營體系,形成惡性循環。2020/21年度顧問醫生的流失率為7%,副顧問醫生則為4.3%。修例其中一個好處是可立即增加香港醫生供應,增加人手調動的彈性,讓醫管局有緩衝空間,可想辦法改善醫生的工作環境,減低流失率。

    大眾十分關心海外醫生質素,因此今次修例亦在確保醫生質素上着墨不少。首先,在修例後可回港工作的醫生全是香港人子弟,他們皆是尖子,當中部分可能只因公開試欠一至兩分,而未能入讀本地兩間醫學院,才負笈海外,入讀與本地兩間醫學院水平相稱的醫學院。修例後所設立的特別註冊委員會,更會審視海外院校的課程、教學語言、世界排名等各項因素,才推舉該院校納入名單中,作為對海外醫生質素的第一重把關。

    修例非完全免試 要求較英聯邦醫生來港更嚴格

    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回港行醫,並非完全免試,他們既要通過現時所在地的執業考試,回港前亦需接受聘請機構的面試考核,此將是第二重的把關。到港工作時,他們同樣地亦需面對在職的專科考核,每半年便需遞交一次日誌(Logbook),醫院的部門主管及其上司會全方位評估他們在臨牀治療及日常的工作能力。如果有海外醫生未能通過在職評核,或在特別註冊期間未能取得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頒授或認可其專科資歷,可能會被即時終止在港執業之路,或被延長其接受專科培訓的年期等。誠然,與當年英聯邦醫生免試來港獲全面執業資格相比,今次修例對醫生的質素要求更加嚴格,社會毋須過分憂慮。

    醫管局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現正如火如荼,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亦已規劃中,當全港最大的啟德醫院及其他重建、擴建中的醫院項目全面落成後,醫生人手不足的難題,又是另一場噩夢。增加本港醫生人手絕對刻不容緩。今次修例只是為人手不足的難題開了一道小門,政府及醫院管理局在解決公營醫療體系醫生短缺的問題上仍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