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Innovation

    吸引外援醫生 過時政策須檢討

    05/01/2019 - 10:00

    文章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5月1日
    撰文:霍泰輝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asd_0.jpg

     

    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問題叢生,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醫院人手不足,病人輪候時間過長,早為大眾詬病。問題之所以愈來愈嚴重,歸根究柢,其實是醫療政策,特別是輸入人才政策過時,未能回應大眾需求所致。我在醫學界不同崗位,包括醫院前線工作多年,眼看目前香港面對許多的有關醫療的問題,希望跟大家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醫療文化變 致人手短缺

    近年,很多公營醫院醫生選擇跳槽,或到私家醫院工作,或到私營執業。很多人會覺得他們一定是嫌工時長,怕辛苦,人手不足,導致士氣低落。這個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並非唯一原因。最大的問題是醫療文化的改變,令醫生工作愈來愈灰心。

    昔日醫生是權威的象徵,病人有病求醫,醫生直接治病,關係和責任清楚明確。今日隨着消費主義的興起,醫生和病人的關係變成顧客與服務者。醫生不再被視為權威,病人可隨時上網,自行取得資訊,並挑戰醫生的專業判斷,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此外,隨着投訴文化的興起,病人知情權意識日益高漲,對醫生的要求亦愈來愈高。當醫生工作辛勞但又得不到病人諒解之時,自然會灰心氣餒,萌生去意。有人認為現時科技發達,正好減輕人手的負擔。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反而科技愈多更需要人手配合。除非將來有朝一日機械人可完全取代所有人的工作,否則最終操作仍要依靠人手。

    今日香港醫生人手的數目已遠低於國際水平。根據2017年食物及衞生局的調查顯示,香港有14290名正式註冊醫生為接近740萬人提供服務,即是平均本港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相反新加坡平均亦有2.4名醫生,比例比香港為高。誠然,醫生不足可加大醫科生學額而令數目增加。不過,大家似乎忽略一點,由一個剛畢業的中學生,培訓成為專科醫生,至少需要13年的時間。遠水不能救近火,加上現時世界各地對醫生亦求才若渴,故此吸引外援醫生,改革過時措施已是大勢所趨。

    要吸引外援醫生來港工作,無論對己對他,都有兩個考慮:對外援醫生而言,首先香港要有吸引力,他們才會離鄉別井,來港服務;至於對香港而言,亦要肯定這批外援醫生有相當的水準,才有質素保證,服務市民。可惜的是,現時非本地培訓人士,若要在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皆要考執業試;而這個執業試對外援醫生而言,既沒有吸引力,亦未能保證醫生的水平。可能讀者隨即會問,此話怎解?

    執業試制度不合時宜

    香港的執業試一直及格率偏低,是因為這個試考得特別廣泛。香港的醫科生是逐年考試,逐年升級,而這個執業試是一次過全考一個醫科生6年所讀的全部課程,可謂非常不公平;任何資深醫生,包括我自己,考這個試亦大有機會不及格。假設一個海外資深醫生已在專科建立名聲,突然要去考一個不屬於自己專科範圍的試,試問吸引力何在?長遠而言,這只會令更多海外資深醫生卻步,不願來港。

    大家一定要明白,現時的執業試已經過時,實有檢討之必要。坦白而言,當日之所以設執業試,主要是針對內地畢業的醫生,作為考核他們是否足夠資格來港工作,並非為吸引人才而設。

    所以,最初考試是沒有大綱及預習材料,純粹只為考核。今日情況已與當年有別,執業試制度如何改進,值得大家再三討論。

    c.jpg

    應改革有限度註冊執業

    另一個過時政策就是有限度註冊執業問題。現時非本地醫生免試來港工作,身份只是有限度註冊,有效期限是3年(以往只有1年),每3年便要重新申請。若要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則仍要考試和實習。我肯定這個政策是趕客多於吸引人才。醫學界有擔心大學資深醫學教授投考成正式註冊醫生,會對專科市場帶來衝擊,但其實大學資深醫學教授鮮有參加考試。他們要跟學生一齊考嗎?甚至有可能出現被學生考番轉頭的滑稽場面!所以,很多海外醫學教授大多選擇一世人有限度執業,每數年續約一次,直至退休,免卻不必要的麻煩。

    我比較傾向吸引非本地富經驗的醫生來港執業,可較快及有效解決香港醫生不足的難題。團結香港基金最近發表報告,建議仿效新加坡模式,讓經驗較豐富的醫生只要在指定機構受監管執業一段時間,就能以當地的免試途徑,申請成為正式註冊醫生。這個建議是十分可取,並值得考慮。時移世易,今日香港醫生缺乏已是既成事實,再不學習新加坡彈性處理問題,故步自封,不思改進,最終只會自食苦果。

    不會影響本地醫生就業

    輸入外援醫生,隨即令業界擔憂會否影響本地醫生的就業問題。一時之間,市民感到醫生保護主義又再抬頭。其實,這些擔憂是人之常情,但不應過分放大。人手不足之時,大家建議增加醫科生學額,社會上沒有提出反對。其實,引進外援人才和增加醫科生學額,都是增加醫生人手,其實是沒有分別。反而醫生人數增加,更可在不同範疇服務市民,令服務更多元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增加醫科生學額易增難減,引入外來人才則隨時可加可減。哪一項較具彈性,相信大家亦心裏有數。我相信市場會調節一切,並不存在影響就業的問題。

    今日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人均壽命愈長,慢性疾病愈多,皆令公營醫療體系負荷日重。新加坡已經起步改革,我們還要等待多久?為了市民的健康福祉,輸入外援醫生,改革過時政策實在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