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Innovation

    創效投資 社會問題商業解決

    11/30/2017 - 16:31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17年12月18日
    撰文: 廖美香 資深傳媒人

    shutterstock_366742655.jpg

    香港社會問題繁多:青年出路、人口老化、垃圾堆積、醫療負荷……政府要承擔龐大的財政開支應付。其實歐美國家近年已透過創新的投資觀念,緩解社會難題。

    例如「按效果付費」由政府提出社會項目,私人融資,促使項目效益上升,紓緩財政壓力。又如「商社共生」概念,商界投入資本,以新穎的商業營運手法解決社會難題。再說創效投資,可令富人投資結合公益。

    投資結合社會 賺回報贏掌聲

    但這些創效投資在香港未有積極展開。然而,西方無論政府或私企,進行投資結合社會元素,似乎愈來愈重視這個趨勢,既賺取回報,也贏得社會掌聲。

    一、政府應「按效果付費」

    現時香港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服務,只有少數利用效益評估。按《津貼及服務協議》共876個服務指標中,有733個以「產出為本」(舉例說,撥款一個數目,有多少人次出席、服務多少時間……),僅得143個以「效益為本」(舉例說,撥款後,多少受惠人作出了改變),令人無法得知香港社福整體真正效益如何。再說,目前社會福利的撥款機制,較着重補救性,而非為長遠着想可作預防性。

    政府過去撥款機制以「投入」為本,實質政府應以「投資」觀念較佳。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表報告,倡議「按效果付費」機制,意即政府利用私人資金來推行社會項目,私人投資者的回報取決於讓社會服務所取得成果。

    shutterstock_672044434_0.jpg

    按效果付費機制 4好處

    舉例說,美國政府為了降低年輕釋囚重新犯罪率,因而提出融資方案,由中介人策劃,統籌投資人投資,服務供應商或志願團體執行。如果重犯率下降的效果愈好,政府給予的利率回報就愈高。如果效果不夠理想,則本金可能虧損,甚至不予發還本金。

    據報告指,按英美採取「按效果付費」機制,好處如下:1)有關效益必須經評估,被量化及貨幣化,可清晰、具體顯示如何改善社會幸福及經濟實效。2)有關社會服務以此融資,風險由投資者分擔。3)該機制重點在於預防性,可節省政府長遠的社福開支,尤其涉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情緒、社交或行為失當的服務;透過篩查和測試,也可減低長期病患醫療開支。4)投資者除以傳統方式投資,亦有機會得到另類可觀金錢回報,由3至13.5%不等,也即創效投資。

    二、商界投資項目採取CSV模式

    對於商界來說,以「投資」為主,不妨轉向「投入」社會元素。商界長期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令市民忿忿不滿,感覺商業貪得無厭,欠缺社會關懷。事實上,全球一些公司也在漸漸進行嶄新的營運方式。近年上市公司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進行環保採購、捐助,以回饋社會;現時已有公司更上一層樓,其經營模式直接以CSV(Creating Shared Value),即共享價值,做生意針對社會難題,以推動社會發展;其意念一旦獲得消費者認同,可增強生意競爭力。

    「商社共生」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經營模式,透過商業解決社會問題。團結香港基金最近宣布第一屆「商社共生」傑出大獎,由羅氏集團奪得。該集團位於荔枝角的D2因着活化工廈政策,轉型成為設計師實現夢想之地,獲得社會好評。羅氏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羅正杰表示,理解到時裝設計師自立品牌之難,也無法承受昂貴舖租測試市場。因此,將工廈活化為D2商場及寫字樓,逢周末舉行市集,吸引時裝、精品設計師前來擺攤,待汲取銷售經驗,可短期租用快閃站,然後再租櫃枱,當有把握時便正式租店舖。

    商社共生 助青年創業者圓夢

    香港寸金尺土,一些港人對地產商難有好感,甚至批評為地產霸權。D2投資設項目,為年輕人解決租金難、測試市場難的困惑,令無數設計師、青年創業者圓夢。D2也改變了長沙灣、深水埗這些老區更富現代感,也令更多商場效法開辦周末市集,促進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D2Place.jpeg

    另外,「商社共生」得獎者還包括煤氣公司、Fimmick及李錦記,這些企業從投資項目上紓緩社會難題。如果愈來愈多的企業循這方向發展的話,將緩和民間對商界的敵對。

    三、投資人走向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

    香港要致力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但創效投資未見發展。按OECD資料顯示,創效投資包括股本及貸款等,在追求回報時,亦致力創造可量化的社會回報。一些機構投資者也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機會,另一些家族基金每年進行投資及捐款,現時漸漸有投資人關注「創效投資」,即是在投資時同時做公益,投入一些公益項目並取得回報。

    目前在港進行創效投資尚少,駐港投資人較多爭取商業回報,對創效投資的認識不多,而這方面的中介策劃人才缺乏,綠色金融不多,社會融資更稀乏。當前即使有創效投資,也是環保性質;假如政府能帶頭在公共政策推動,實踐「按效果付費」,發行社會效益債券等產品,將可孕育更佳的創效投資市場。

    NGO或社企的影響

    總的來說,政府應改變觀念,從投入改為投資觀念,利用私人資金實踐「按效果付費」,減少財政負荷。商界方面,面對人們愈加講究公義,應考慮社會痛點,利用商業經營模式完善社會。金融界也應開拓創效投資,讓富人可以投資結合公益。

    富人利用金錢投資兼可做善事,那些從事公益的志願團體或社企又可得到資金營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商界與社福界互借東風,香港藉此減少政治矛盾,締造關愛互助、友愛協力的社會,正是港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