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郭位 創新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郭位:少了創意就少了創新

    05/20/2016 - 08:00

    撰文: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郭位教授

    上網與下網

    民初時期,正當機械化印刷術發達的年代,有老學究逆流而行,非線裝書不讀,非毛筆不用;四十幾年前,實施學生評鑒教授的教學成效,大學反對聲浪大;二十幾年前,對於早期遠距教學使用傳統的方法郵遞講義,許多教授不以為然,認為有傷教學;十幾年前,微軟簡報投影(PowerPoint)開始流行,有教授仍然堅持用黑板講課,頂多願意用桌面型投影片作為輔助工具。事後證明,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以上的懷古堅持都經不起考驗。

    今天,互聯網絡(internet)發達、即時又價廉,尤有進者,MOOC 巧用科技,加入了網上交流,至少對某些課程來說,遠較傳統的授課方式更有效率,也更確切,師生隔空互動,不時帶來驚喜。但是總有人主觀地認為,除非面對面的講授,任何形式的授課都不能算是互動,也不可能有效教學。互聯網絡授課因此遭到質疑,很多人無根無據,相信只有小班教學才具成效。

    網絡傳遞資訊,廣泛又快速,導致購物的模式起了根本的改變。網上教學或報告,講者用詞務必精確,以便應對台下隨時上網查驗資料的聽(觀)眾。聞道有先後,在某些方面,用功的學生知道的比教授快又多。我強調,如果學生不必傾聽教授的課堂授課,而可以經由自學增進知識,那為甚麼還要讓這位教授主授這堂課?面對此情此景,教授難道不該探討傳道授業的內容與方法,從而教導學生在互聯網上也不可得到的學問嗎?

    教學須要研究,大學應該思考如何克服互聯網對教學的挑戰,甚至主動與互聯網配合,提供豐富教育的內涵。我不知道上網學習是否能達到最大的成效,但是確信,教授應該做到讓學生在下網之後,還能有上大學不虛此行的感覺。

    不患人之上網不己知,患不知人之下網仍不知己也。

    少了創意就少了創新

    鼓勵學生發揮創意,不可再錯誤地認為教學與研究各不相關。研究者需要將研究帶入教室,教學者同樣需要了解學科的先進趨勢、新的概念與爭辯的課題。解決開放性的問題(open-ended problems)才是教研面對的問題,值得思考。

    保有創意有利維持競爭力。高教與工業界一樣充滿競爭,需要與同行競爭資源、聲譽與認可。我們檢討學科領域,問些有實質意義的問題。以過去15 年的情況為例,許多專業已合併或取消,而且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下去。如不願被時代拋棄,就必須因應時勢作出決定,哪些學科需要繼續或改進。

    大學因應社會需求,所訂的課程範圍不應太狹窄,必須高質優量跨學科。有些關鍵的探索領域和專業教育,如能源與環境、創意媒體、生醫工程和智慧城市等,往往橫跨多個學科領域。透過交叉探索,才能找到發展的利基,並學會開發這些新學科、新領域。

    大學可被視為一個巨大的跨學科實驗室,學生有自由並獲得所需要的專家指導,追逐、實現自己的興趣與理想。有內在動力、有創意而又善於表達的學生,最有望成為帶領行業朝前發展的關鍵人才。

    也許大學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學位到底有甚麼用處?千萬不能把一所名校的學位看作是獲得好工作的通行證。同樣,沒有學位者也不應在勞工市場上被邊緣化。條條大路通學問,第十二章指出半途退學,甚至從未讀過大學而成功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大學不一定能帶給你成功之路。有學問者不一定有學位;在許多情況下,有學位者常常沒有學問,而徒有學問,不能實踐,也是沒有任何效用(utility)。所以大學應該重視創意,傳授學問、學識,並且實踐力行,而絕對不能只顧頒授學位。

    少了創新就少了創業

    曾經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主任與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院長的比門(Arden L. Bement)指出,我們身處的世界,彼此之間緊密關聯,一人患傷風,眾人打噴嚏。

    創新與創業成為21 世紀的主旋律。比門認為創新與創業可以傳授,尤其當出現危機的時候,並舉出戰爭或動亂期間的運輸系統、火箭及導彈技術、夜視等技術的發展作為例子。

    推動創業,必須注重教授與學生交流互動,借鑒他人的長處,同時了解各種創意、新興研究領域及創業的方法,有接受失敗的準備(risk taking)。如果對這些問題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一無所知,僅靠技術與理論遠遠不夠。

    graduation-995042_1280.jpg
    徒有學問,不能實踐,也是沒有任何效用(utility)。所以大學應該重視創意,傳授學問、學識,並且實踐力行,而絕對不能只顧頒授學位。

    少了創新,就少了創業。據統計,轉行轉工是常態,而個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不可能涵蓋一生所從事的工作。兩岸長於照章辦事,雖然算計無數,卻只求近利而拙於長遠思考。創新創業者必須敢於夢想,反思既有的文化價值。創新者在審視社會的價值觀之外,為社會指明方向,出謀劃策,執行活動。這些元素絕非墨守成規的往日情懷可以企及。

    非常不幸的是,兩岸三地的社會滿足於陳年做法,繼續當現代社會的老二,成就了代工文化,只顧強調“人力資源”的分配,而大大忽視“人才挖掘”的計劃。這讓我想起傳統的會計只能平衡賬目,而未知唯有創新導向(activity-based)的會計才懂得創新的道理,也才有可能創業。

    創新創業需承受風險

    湯姆森路透(Thomas Reuters)公佈2015 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日本有40 家上榜。今天仍然以先進製造業為主的日本,不像美國依靠IT 產業為經濟注入活血。日本的資訊工業曾經領先絕倫,但是由於傳統的大企業壟斷社會資源,創業項目少、不確定性高、資金不足,使得當智慧型手機全球盛行的時候,各國年輕人創業熱絡, IT 應用軟件風行草偃,日本的移動互聯網反而不再超前。

    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與保守的風氣,免不了面對風險高、工作不穩定的未來,一旦失敗,難以承受。不容許失敗的日本文化,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不發達的重要原因,而創新的一大特色就是需要勇於冒險、承受風險。三木谷浩史和田中良和依靠互聯網創業,成為日本富豪榜上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算是IT 業的特例。

    美國人創業就像讀大學,為的是實現自己的夢想與滿足自己的興趣,即使失敗,較能淡然處之。日本人扎實,中國人聰明。可是,中國社會和日本社會也有類似的地方—對失敗的寬容有限,創業者一旦失敗,很難東山再起。正如比門所說,創新、創業可以學習,系統創新法(Systematic Innovation)可以為創新、創業指出一條道路。創新、創業回饋大,但是終究有風險,須要面對,也一定要有不屈不撓的毅力。

    silhouette-936719_1920.jpg
    推動創業,必須注重教授與學生交流互動,借鑒他人的長處,同時了解各種創意、新興研究領域及創業的方法,有接受失敗的準備(risk taking)。

    多元合作

    自從納殊(John Nash)打破零和遊戲框框,競合雙贏成為合作互動的基礎哲理。政治議題需要合作,高等教育、科研產業也有賴多元合作以達效果。若不能做到多元合作,高教落後,現有產品也會被快速淘汰。上世紀80年代,有王安電腦發跡和沒落的先例,本世紀有AT&T的殞落,以及曾經領先手機市場而不保的愛立信教訓。


    以能源為例,不僅涉及科技,還兼顧環保、經濟、政治與社會心理。制定能源政策時,應遵循嚴謹原則,斟酌損益,考量利弊得失:玉米製成清潔生物燃料,卻可能導致糧食短缺的問題雪上加霜;太陽能永續供應,太陽能板生產過程卻耗能而又有礙觀瞻;風能不穩定,還威脅稀有鳥類生命;水力發電清潔,但有晴雨不定、水源供應不穩之憂,跨國境河流築壩建水庫,亦須考慮下游鄰國利益;要命的煤佔全球電力來源70%,僅中國每年採煤就造成數千人死亡,何況全球暖化與煤渣的放射性也不容小覷;核能清潔、價廉,但安全的憂慮引人惶恐、爭議不休。

    評估能源,需要兼顧整個“生命週期”內的污染、能源可靠度、民眾面對的風險等。這些問題須集合多學科的智慧,釐清能源環保、可靠及可持續性與增進民生福祉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了社會進步,高教須帶頭尊重及包容多元的性別、年齡、宗教、種族和議題的差異。執政者更要以身作則,體認多元的社會有助學術創新。

    港、台與大陸的距離

    在創新的驅動之下,社會對大學科研產出的要求殷切。正因如此,2013 年在倫敦召開的第六屆全球大學峰會把“大學與經濟增長”定為重點議題,認可高等教育須為勞動力市場提供所需求的技能與知識,而且今天的學生憑藉創新能力,終究會成為明天的僱主或自創企業。

    在行有餘力之下,美國的一些頂尖大學,獨具慧眼,不約而同地把觸角伸入大陸。至於與大陸一箭之隔的港、台,又到底在產、學、研上盡了多少力度?

    香港擁有以法治為主的經濟體系、得天獨厚“無天然資源卻不缺天然資源”的優越條件、還算不錯的好多所大學。有錢的香港雖然有個外觀漂亮的科學園區,但是終究沒有科技政策,產出不彰顯,也不能善用科管專才,產、學、研的推展實在乏善可陳。

    台灣民主制度推行的結果,“Do the right things”似乎遠不如“Do the things right”受重視。前者注重做好事情的本質,是創新的範疇,後者注重做事情的程序與過程,強調制衡。眼下的氛圍,創新不如制衡,社會因而駐足不前,不足為奇。

    中國與韓國的科技合作早在1992年建交時就已開始,中國也從歐盟引進先進技術,如今在高鐵、高速電腦與衛星研製領域具備先進的技術能力;長征系列更被評估為可靠的運載火箭。兩岸三地為何不把握時機,利用同文同語的利基,合作互補,拓寬永續發展的道路?

    照目前的估計,大陸在2019年的研發經費將超越美國的研發經費。香港與大陸的距離比台灣與大陸近,台灣與大陸的距離又比美國與大陸近。可是美國與大陸的心靈距離反而比台灣近,而台灣與大陸的心靈距離又比香港近。

    山與山的距離是雲,樹與樹的距離是風,人與人的距離是心,心與心的距離決定兩岸的高教心件。港、台與大陸的近距離存在不少迷惘,大陸與港、台又何其不然?

    book.jpg
    郭位校長著有《高等教育的心件》(香港版)及《高等教授怎麼辦?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台灣版)。《高等教育的心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版稅所得
    將全數捐給學生獎學金。

    本文摘錄自《高等教育的心件》一書第二十七章 : 「高等教育的創意」。文章獲郭位校長授權刊登。

    《高等教育的心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版稅所得將全數捐給學生獎學金。郭位校長另著有台灣版《高等教授怎麼辦?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