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

    望遠看闊的強化東大嶼都會

    08/16/2018 - 13:00

    文章原載《信報》2018年8月16日
    撰文:劉勵超 地政總署前署長

    dense%20city%20modified.jpg


    住得高,望得遠,看得闊,是絕大多數困居石屎森林或熱島內港人的住屋願望。我們對香港的城市規劃同樣也要高瞻遠矚,免得因為只顧應付眼前的問題,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關心香港長遠發展的人,了解開拓土地需時甚久,希望能建立土地儲備,以應付目前雖未可確定規模和性質,但未來必定會出現的需要,免得日後臨急抱佛腳。然而,有人批評花費大量公帑移山填海,破壞自然生態,是極不可取所為,故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一些較長遠及大規模的發展計劃可行性研究,障礙重重。其實今天香港住所「貴、細、擠」,以至商舖、辦公室、車位供應緊張、租金高漲的問題,過往政府沒有落實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固然難辭其咎,但阻礙政府申請撥款作一些較長遠和較大型發展可行性研究的立法會議員,也要負上部分責任。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諮詢公眾意見,社會對大部分選項都有不同程度的爭議,包括約兩年前《香港2030+》規劃研究報告提出填海1000公頃發展東大嶼都會。團結香港基金月初發表的《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研究報告》,更以此建議為基礎,把填海面積增加一倍多,至2200公頃,相等於半個九龍半島,相信反對的聲音會更大,特別是來自那些戴上政治色彩眼鏡去看該基金工作的團體。筆者認為,基金作為一個智庫進行這項研究有理念,有遠見,有專業的技術可行性理據,其長達75頁的報告值得關心香港長遠發展的人細心審,不要只因填海面積規模史無前例,便以保護海洋生態、天價成本、低估發展時間、有違政府自言遵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等理由,便打發了基金的建議。

    反對派政客慣常批評政府的施政作風不是「小修小補」便是「假大空」,基金建議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填海面積,比政府估計直到2046年香港短缺的1206公頃土地多1.8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認為實際短缺數字應會更高),當然不是小修小補,但若說建議是假大空亦有欠公允。基金請了4家在國際及本港城市規劃有實戰經驗的公司,就建議的經濟、工程、交通、環評等方面提供專業意見,並非一些概念性的空談。至於香港未來20年是否如基金建議需要2000多公頃土地,視乎港人整體對改善生活質素(例如人均居住面積和公共休憩空間及康樂設施)、舊區重建的速度和香港該建立多少土地儲備等訴求。基金發言人亦表示,2200公頃只是一個提供市民參考、有調校空間的建議數字,希望拋磚引玉而已。

    reclamation%20(resized).jpg


    反對填海者,尤其是年輕人,不要忘記他們或自己孩子出生的醫院、就讀的學校、現在的住所、每天使用的鐵路和道路、工作和休憩的場所、出外旅遊和公幹(包括出席海外環保會議)必要使用的機場等等,大有可能全都靠填海造地得來的,假如沒有填海,那有今天的香港?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在滿足自己需求時,不要損害後代滿足他們需要的機會,但後代需要的住屋及其他土地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單靠發展棕地和私人會所,加上收回發展商持有的農地,就算負責任嗎?這做法其實只不過是把發展問題留?後代自己解決而已。

    一個「加大碼」的東大嶼都會可以大大增加香港發展成世界級宜居城市的機會,大家要是看得遠些和望得闊點,為孩子們着想,請在土地供應公眾諮詢期於下月26日結束前,盡快填寫《選項意見調查問卷》或向土地專責小組書面提交選項優次以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