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

    推動經濟增長 人口土地不可缺

    08/24/2018 - 10:00

    文章原載《信報》2018年8月24日
    撰文: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hk%20economy.jpg


    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自八九十年代急速發展之後,經濟增長似乎已到樽頸,每年GDP增長只有2至3%。社會上有人對此而安於現狀,甚至認為香港可走向台南小確幸生活或北歐高稅率福利主義制度;而我作為經濟學者卻在擔憂,香港經濟發展正朝向不進則退的地步,快將被內地城市(如深圳)趕過,更會被新加坡拋離。

    面對嚴峻的挑戰,我們着實要盡快想方設法維持自己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當中最關鍵的因素,必定是人口與土地增長。

    沒資源投入何來增長
    香港人羨慕新加坡的經濟增長、環境優美和寬敞舒適的組屋,卻鮮有理解她成功的原因。要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新加坡政府明白必須投入金錢、技術、人力和土地等資源。在土地方面,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大約720平方公里,即填出來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23%,相等於13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香港填海面積的兩倍。八十年代初時,香港人口已經達500萬,而新加坡只有240萬人口。現在,新加坡人口(560萬)已增長超過一倍,而香港仍是一個未夠800萬人的城市。

    說近一點,毗鄰的深圳人口超過1200萬,每年經濟增長超過8%,比香港每年高出5至6%。視乎人民幣滙價,深圳GDP已與香港相若,樓價不久將來很可能趕過香港。

    如果香港要繼續發展,我們必須還原基本步,要理解有人口才產生經濟活動,衍生市場及紅利。舉例說,香港的電子支付發展緩慢,某程度因為人口少,市場不大。如果我們是個有2000萬人口的城市,一定會有很多大型公司前來搶佔市場。

    一個城市人口增長有兩個原因:出生率比死亡率高、引入新移民。正常來說,人口替代率應高於2,即一名女性婚後一輩子生育兩名孩子,以替代夫婦兩人,但香港生育率只有1.1,即夫婦只生一個小孩,可見總人口增長無法持恒,長期來說,世代無法傳接,因此新移民是本港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

    我作為上一代的新移民,實在對有些港人妖魔化現今的移民而感到難過。然而,早有研究顯示,新移民因要改善生活,普遍較有拚搏精神,向上流動能力較高。以我為例,年少時跟隨父母來香港,然後植根香港,接受香港教育,學成後努力回饋社會,在大學任教。雖然生活稱不上大富大貴,但總算從基層一步一步向上流動。

    社會上不少人因新移民貧窮,推論出他們大部分會依賴綜援,所以反對新移民來港。不過,數據卻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據社區組織協會按扶貧委員會2016年貧窮報告書稱,新移民在貧窮社群中,自力更生的能力最強,較少依靠社會福利援助。即使有30.1%新移民的收入低於貧窮線,但他們極少申請綜援。社署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有57387名新移民來港家庭團聚,只有559人申請綜援,即不足1%新移民申請綜援。

    新移民可填補勞動力
    近年,香港失業率長期約有3%,即是長期維持全民就業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勞動行業青黃不接,須注入大量新血,如全港超過16000家食肆中,職位空缺達10000個,所以洗碗姐姐工資可能比大學生高。即使新移民的教育水平較低,他們在香港也不愁工作出路,甚至是做一些香港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大家拿米線店員工廣東話發音開玩笑時,又會否懂得欣賞他們也是自力更生的新移民呢?

    香港要容納更多人口,需有足夠的土地支援。但有人說,香港土地不足,不如限制人口增長。我則認為,香港是開放型城市,不能因經濟周期而干擾人口政策。樓市興旺時,私人企業爭相買地;樓市跌市時,政府又停止興建居屋,如消極地增加土地,就令將來供應斷層。

    shutterstock_580268854.jpg


    填海免經濟周期影響
    在經濟周期波幅巨大時,如果政府欠缺長遠規劃,將影響整個土地供應,以致危及整個城市的命運,因此政府必須擺脫經濟周期影響,持續大量造地,未雨綢繆;如從縮減人口政策着手,則對香港發展徒勞無功。

    我認為政府要有效造地,必須做好長遠規劃,社會上也要減少牽涉太多政治爭拗。其實,以填海創造土地,是一個好方法,可大規模地興建,不受舊區環境的規劃限制,又不用搬走原本的土地擁有人。

    誠然,礙於香港環保意識高,環保團體大力反對,香港填海須面對比新加坡更多的解說工夫,但港府也必須面對且趕快推進,在理想選址內積極考慮填海。如果可以任意選擇,在維港以內填海最具經濟效益,但這是法律不容許。因此,我認為應在已有基建設施地方的附近填海,如現有的公路或鐵路沿線,既可分享現有的基建,又方便未來的居民在一小時來到中環上班。

    最近,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強化東大嶼都會」增闢土地2200公頃,我非常贊成。最重要的是,強化版東大嶼都會可疏導香港的交通問題,比馬鞍山填海更可取;所建議的人工島大橋不但連接大嶼山與港島西,那是青馬大橋以外,提供另一個由大嶼山通往香港島的路,可解決交通問題,這更關鍵地連結了兩個地方經濟。

    總的來說,我們不能只羨慕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或是深圳的高速發展,而是要體會她們成功背後,仍有好些值得我們反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