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

    拆解香港土地「痛症」癥結

    03/14/2018 - 15:45

    文章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3月14日
    撰文: 潘國城 前規劃署署長

    shutterstock_546192529.jpg

    目前香港面對的三大土地「痛症」分別為:土地不足、舊樓重建、住房單位短缺。曾參與土地項目規劃多年,本人認為,若能以填海造地增加長遠土地供應,以及考慮重建市區舊樓,發展作公共房屋用途,雙管齊下,將有助紓緩土地「痛症」的壓力。

    重建市區舊樓 興建公共房屋

    香港不少市區樓宇樓齡偏高,政府正面對重建樓宇的挑戰。我認為,若能重建市區舊樓發展公共房屋用途,不失為緩和約30萬人輪候公屋排長龍的方法之一。根據《2030+》數據顯示,至2046年,香港樓齡為7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單位將達32.6萬個,約相當於2015年同齡單位數量的300倍;當中私人舊樓的單位大多集中在市區,例如油尖旺到2046年將有超過6萬個樓齡逾70年的私人單位。

    港府的《收回土地條例》列明公共房屋為公眾用途,若能把相關的舊樓收回,並重建作公共房屋,並仿效居者有其屋計劃,相信長遠可解決舊樓重建問題,同時亦能紓緩土地不足及住房單位短缺之困。

    與此同時,填海造地也是解決土地供應的長遠有效措施。例如東大嶼山的規劃建議,對香港的發展有莫大裨益,但卻未見政府有積極回應。事實上,自2000年代,香港已近20年沒有作大規模的填海計劃,相比以前興建新市鎮的移山填海大型工程,香港可以說是停滯不前。

    shutterstock_359876879.jpg

    反觀鄰近地區,例如曾與香港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鄰近的澳門,甚至是一河之隔的深圳,她們的填海規劃都比本港全面。過去30多年間,新加坡填海而成的土地增加了16%,並繼續積極地進行填海計劃,而澳門則大幅增加了27%;反之同樣面對土地短缺問題而填海經驗豐富的香港,過去十多年填海造地的規劃近乎處於停頓狀態。

    土地供應短缺也有礙經濟發展,以物流業為例,礙於發展空間有限,港口硬件不足及過時,在情況未見改善下,近年香港貨櫃碼頭的排名持續下滑,已從全球最繁忙貨櫃港的第一位跌至第五位,貿易及物流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縮少,令人憂慮香港昔日的優勢將江河日下,影響相關的70多萬從業員生計。

    增加物流設施 配合巨輪需要

    最新出版的《當遙遠沒有距離》反映香港貨櫃業正在不斷努力,把一個運作多年的舊碼頭,把原有機械操作裝置成遙距操作。然而,香港若要提升物流業的領導地位,須興建全新現代化、自動化的海運設施,以配合現今巨型貨輪的需要。

    再說,由於現時葵青貨櫃碼頭難以擴建,我認為把貨櫃碼頭搬走,騰空這塊被喻為「市區最後一塊大型靚地」,作住宅用途;而新碼頭的興建,則作長遠的策略性規劃,以帶動香港整體經濟的發展。

    釋出市區靚地 適度拓展大嶼山

    重置葵青貨櫃碼頭的另一好處,是可釋出位於市區中心的大量用地,以應付香港的發展需要。這塊用地可發展成至少相等於7個太古城或25個海怡半島的新社區,足以容納超過20萬人口,若配合完善的交通網絡,該地無疑是發展商住設施的上佳地點。

    適度發展大嶼山也能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以助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至於在整體規劃布局方面,根據大嶼山發展建議,經濟及房屋發展將集中在大嶼山北部走廊,而大嶼山南部和中部則推廣為宜樂宜遊的目的地。

    本人認為,大嶼山發展可參考港島的發展模式,在大嶼山北部作較高密度的發展,在南部則作適度的低密度發展,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而未來發展除了須盡量保留南大嶼休閒的特色,也可考慮在適當地點發展低密度住宅,令大嶼山整體成為宜居、宜遊和宜樂的地區。

    此外,香港境內山多平地少,若想增加用地,把住宅項目周邊斜坡納入發展範圍也是可行之途。根據《2030+》數據顯示,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9平方公里,當中約20%的土地為陡峭的斜坡。

    事實上,把斜坡用作低密度發展有先例,例如香港大學便是建於斜坡地段上,若政府可考慮相關方案,可減少與其他住宅區「爭地」,長遠有助紓緩土地短缺之困。